地理环境
乌什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地处东经78°23′41″—80°01′09″,北纬40°43′08″—41°51′12″,东西长约139.5公里,南北宽约124.5公里,总面积884.99平方公里。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柯尔克孜、回等8个民族,总人口18.5万人。县境东邻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南有卡拉铁克山与柯坪县隔山相望,西与阿合奇县毗邻,北有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处,地处中吉边境线上,东邻英阿瓦提乡,南连托什干河并与奥特贝希乡隔河相望,西与阿合奇县虎狼山乡交界,北伸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乌什县以农业为主,林牧结合,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油料、棉花等。
乌什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塞外江南”、“半城山色半城泉”之美称。乌什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构成了境内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生长、保存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乌什县的传统文化相对集中、富有特色。由于历史上地域比较偏僻,道路交通比较闭塞,构成了原生态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流布区域
亚曼苏乡柯尔克孜族民族自治乡各个村落,能弹唱的艺人主要散居在阿依丁村(6村)
历史渊源
《玛纳斯》最初产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传唱与加工,融进了全民族的智慧,成为富有浓烈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相传《玛纳斯》的创作并非来自诗人的灵感,而是来自神授,演唱玛纳斯的歌手往往在一梦醒来后,突然间获得背诵百万行史诗的能力。这点常常不为人所信,但酷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人却深信不疑,《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北部特克斯草原、塔城等柯尔克孜人聚集的地域。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有《玛纳斯》流传。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史诗。
《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它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体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被奴役的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乌什县本没有玛纳斯,它是随着克尔克孜族的迁入产生的,柯尔克孜族是历史上悠久的民族,明末清初和清朝评定准格尔后,大批柯尔克孜族进入托什干河流域和乌什县山区游牧,留在乌什县的柯尔克孜族先辈们结合在乌什县生产劳作生息繁衍的实践智慧又记录编撰了具有乌什县明显区域性的故事色彩。
由于乌什县亚曼苏乡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该乡会背诵并歌唱《玛纳斯》英雄史诗的柯尔克孜群众占有一定的比例。能传唱《玛纳斯》英雄史诗长达6—8个小时。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
《玛纳斯》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的著名诗篇,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口头相传,远远超过了文字传承,从前辈开始一带一地啊传承下来,一直传到现在。《玛纳斯》英雄史诗主要歌颂了传说中的英雄—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领,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玛纳斯说唱热情讴歌了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勇敢善战、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玛纳斯的一生由"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雄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壮烈的牺牲"几部分构成。
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我国民间三大史诗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民间文学艺术的奇葩。《玛纳斯》既是整部史诗的统称,也是第一部的名称和主人公的名字。史诗包容了柯尔克孜古代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干百年来的口耳相传过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融入这部史诗之中,使它成为柯尔克孜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哲学、宗教、美学、军事、医学、习俗的百科全书。史诗篇幅浩瀚、规模宏大,仅居素甫.玛玛依一个人演唱的内容就长达23.2万余行,相当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的14倍。《玛纳斯》史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堪称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是柯尔克孜民族文化艺术的巅峰。它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玛纳斯家族8代英雄为维护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利益而进行艰卓绝斗争的英雄业绩,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斗争,表现了古代柯尔克孜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在柯尔克孜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古代柯尔克孜文化的最高成就。她通过主人公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描写了柯尔克孜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多次征战,以及反对内部邪恶势力压迫剥削的斗争,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民的崇高理想;描述了柯尔克孜纷繁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须趋势,是研究古代柯尔克孜族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柯尔克孜族历史。在柯尔克孜族文化发展史上,《玛纳斯》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
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早已把我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玛纳斯》这部史诗同样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中华各民族人民追求平等、正义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崇高理
2.具体表现形态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英雄史诗的传承有文字性传承也有口头传承,乌什县亚曼苏乡的《玛纳斯》英雄史诗是历代以口头相传,远远超过了文字传承。
乌什县亚曼苏乡玛纳斯史诗除了歌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等8个英雄主人公之外,还加入乌什县柯尔克孜族人民由现实生活演绎出的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
《玛纳斯》采用韵文形式,由玛纳斯奇(演唱《玛纳斯》的艺人)从头唱到尾,玛纳斯奇演唱《玛纳斯》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演唱的曲调十分优美。节奏铿锵,韵律和谐。在唱到高潮或遇到较长的诗段时,往往一口气将它唱完,如珠落玉盘,这是玛纳斯其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感情色彩的充分体现。唱完后换口气,再转入舒缓的音调演唱,如音乐演奏中的1曼板。有急有缓,有舒有张。由于《玛纳斯》的演唱曲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感情变化而变化,具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有的与柯尔克孜民歌一脉相承,柯尔克孜民众听起来甚为亲切。听玛纳斯奇的演唱,听众不仅被史诗的内容深深吸引,而且也经常为玛纳斯其优美动听的演唱技艺所陶醉。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在白色柯尔克孜毡房里,在忽明忽暗 的油灯下,在熊熊燃烧的炉火旁,静静地倾听玛纳斯其满怀激情、优美动听的演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玛纳斯》在长达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无数玛纳斯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再创作,融入了柯尔克孜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特点,使史诗不断丰富、完善,从而形成内涵深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多元一体样式,是柯尔克孜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最高、最杰出的代表。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 吐尔迪·库纳克巴依,男,柯尔克孜族,大概出生于1909年7月,与1982年10月去世,享年72岁,终身从事《玛纳斯》英雄史诗的传唱,他生前培养了恰尔先依夏.尼巴依等十几名徒弟,来代代传承《玛纳斯》英雄史诗。
第二代传承人:依马西.托乎提,男,柯尔克孜族,出生于1947年8月出生,现年65岁,亚曼苏乡阿依丁村2组村民,他从18岁就开始从事《玛纳斯》英雄史诗的传唱,是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师傅。
第三代传承人:恰尔先.依夏尼巴依,男,柯尔克孜族,出生于1960年6月6日,现年52岁,他从1981年开始学艺于其祖父吐尔迪·库纳克巴依学习《玛纳斯》英雄史诗演唱和弹库木孜,同时它还向依马西.托乎提等学习《玛纳斯》英雄史诗说唱。他目前是乌什县亚曼苏乡最有名气的《玛纳斯》英雄史诗传唱者,他边弹奏库木孜边演唱《玛纳斯》英雄史诗可持续6至8个小时,他培养的徒弟有卡依色尔.拜先、尔肯巴依.拜西等。
第四代传承人:卡依色尔.拜先,男,柯尔克孜族,出生于1980年2月15日,现年32岁,亚曼苏乡1村3组村民,大专文化程度,现在亚曼苏乡柯族学校任教,他从1997年开始学习库木孜演唱《玛纳斯》英雄史诗,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传唱《玛纳斯》英雄史诗。
尔肯巴依.拜西,男,柯尔克孜族,1983年10月出生于乌什县亚曼苏乡6村3组上阿合雅牧民家庭,初中文化程度,1998年开始向师傅学习《玛纳斯》英雄史诗演唱。
基本特征
一、《玛纳斯》的最大特色体现在人物及场景刻画方面。史诗中除了主人公玛纳斯及其子孙之外,还有100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既有支持玛纳斯的智慧长者,拥戴玛纳斯的亲密战友,也有凶残成性的卡尔玛克汉王,无耻的叛徒,以及作恶多端的妖魔等等。
二、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柯尔克孜语里叫作“玛纳斯奇”。每逢喜庆节日欢聚时﹐ “玛纳斯奇”头戴白毡帽,身穿小坎肩来演唱《玛纳斯》﹐已成为柯尔克孜牧民的传统习俗。
三、《玛纳斯》是格律诗,它的诗段有两行﹑三行﹑四行的﹐也有四行以上的。每一诗段行数的多寡,依内容而定。每个诗段都押脚韵,也有部分兼押头韵﹑腰韵的。乌什县玛纳斯每一诗行大多由 8个音节组成。
四、其他地区的玛纳斯演唱时,不以乐器伴奏,乌什县亚曼苏玛纳说唱则以库姆孜伴奏,在《玛纳斯》演唱比赛中,经常连续演唱6-8个小时。《玛纳斯》就是靠这些“玛纳斯奇”的演唱﹐代代传承下来的。此外,民间传唱的徒弟加入了由真实生活演绎的故事,它们在《玛纳斯》的广泛流传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主要价值
1.文学价值: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戏剧的矛盾性,同时还结合了民间诗歌的说、唱特点,做到了历史脉络清晰可信,戏剧冲突尖锐复杂,语言流畅,韵律和谐,便于吟唱,朗朗上口,可以用二十多种不同音调演唱。它以精练、幽默、传情的诗的语言,通过歌手玛纳斯奇有说有唱的表演,融声、乐、画于一炉,以诗言志、以歌咏言,以声传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是柯尔克孜民间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字发展的记载,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例如史诗中出现的古老词汇﹑族名传说﹑迁徙路线,古代中亚﹑新疆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大量有关古代柯尔克孜族游牧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生产工具﹑武器制造及有关服饰﹑饮食﹑居住﹑婚丧﹑祭典﹑娱乐和信仰伊斯兰教前的萨满教习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2.史学价值: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家庭婚姻、音乐美术、语言文学等内容的大百科全书。它以口头传唱的方式记录了千年来柯尔克孜族社会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与邻近部落、民族的关系。是社会科学界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珍贵资料。
3.教育价值:史诗传唱贯彻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
濒危状况
由于玛纳斯史诗弹唱完全是以口头形式传授,至今没人能够完整唱出这部史诗,更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现有一些骨干演唱者年事已高,每部背诵花的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篇章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而遗忘。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宣传保护工作,按照国家、自治区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对亚曼苏乡玛纳斯史诗库姆孜说唱进行公示,并逐级推荐、申报,争取纳入地区级保护项目。
3.开展大规模的搜集、记录、翻译工作,从史诗歌手整理翻译出较为完整的文本资料。收集有关图片、文字档案、搞好数据库的工作。
4.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采取保护措施,初步对传承人取消义务工,并把其纳入到低保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