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拜城县地处天山山脉中段南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偏西,北纬41°24′-42°51',东经80°37'-83°03′,东与库车县相邻,西与温宿县相依,南与新和县接壤,北与昭苏县、特克斯县、和静县相交,曾是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要隘。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欧亚草原古代文明,以及古代的波斯和希腊文明等都曾在此碰撞和交融,产生了具有自身地域性特点的文化。
黑英山乡位于拜城县城东北101千米处,东、西、北三面为群山、丘陵,南面为褶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源于天山的阿勒吞阔什河、博孜克尔格河、琼果勒河,以及大小支流汇集于乡东南部的阿克塔什盆地,泉流网布,排水通畅。
明布拉克村(维语一千个泉之意)位于黑英山乡政府驻地西南直线距离4公里处,全村共有180户,500余人,全部为维吾尔族。耕地400余亩。该村水草丰美,碱滩较多,夏季可供千余只(头)牛羊放牧。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农牧业为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维吾尔族人用辛勤的双手,用丰富的思维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明布拉克村是我县典型的维吾尔族民间手工技艺“帕拉孜”纺织的代表性传承地。
帕拉孜纺织在新疆其它地区也有流传。
流布区域
据了解在整个新疆区域,凡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都流传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也善长这种技艺,我县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主要分布在黑英山乡、老虎台乡、种羊场等山区。
历史渊源
新疆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的经济文化带。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疆用动物毛绒捻成纱线制作衣服以抗御严寒的历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平纹毛织物出土在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可达3800年之久。此外,哈密五堡出土有3500年的毛织關袍及毛织束腰带。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出土的无栽绒毛毯(即帕拉孜)也属铜石并用时期。1959年出土在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件东汉时期的毛织条带,无论是织发、色彩、图案,都与现在的帕拉孜完全相同。这充分说明,新疆的平纹毛织帕拉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从各地所见的早期毛织物,无论是出土的,还是民间收藏的。其种类繁多,色泽鲜艳如新。据调查,黑英山的维吾尔族“帕拉孜”,可以口述的传承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就明不拉克村现在保存的一块帕拉孜,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这个项目在黑英山乡分布比较广泛,尤其以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的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人(艾维汗.阿衣提虽已去世,但据她的子女回忆,她也是从母亲那里,母亲又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以此上溯,可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基本内容
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是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的再现。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传承着这种技艺,一代又一代,不间断的维持着它的生存,他告诉着人们的是一种记忆,一种传统,一个认知的佐证。今天我们剖析它,认识它,就是对它那种独特性、适应性、普遍性和传统性的民间手工艺予以保护,让这种创造,永远传承下去。
纺织技艺过程是:第一步是将羊毛或棉花加工成毛线或棉线;第二步是染色;第三步是纺织。
1、纺线
传统的纺线,是用纺轮捻线。这种工艺在新疆至少可以上溯到3800年前,通过文物部门挖掘,在多处墓葬遗址中,均有出土。
纺轮,在当地的汉人称中“捻砣",维吾尔语为“起来可”。直到清朝末年才有纺车传入。但在此之后,仍然是纺轮与纺车同时并用。因为纺轮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更便于闲暇之时工作于邻里之间。一般在纺线之前,首先将羊毛或棉毛清理干净,弹开,然后用手先捻一个线头,缠在纺轮上,一边扭转纺轮,一边续上准备好的羊毛或棉花,将羊毛或棉花纺成粗细均匀的毛线或棉线。
2、染料及染色方法
(1)、植物染料:主要取自于黑英山乡境内,其中有沙棘树根、一些生长在高原山上的野山花、鲜核桃绿皮、石榴皮、奥依丹根等。沙棘根(一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灌木,其根可作为染料,维吾尔语:孜热克叶力提孜)。染色过程:先将沙棘根切碎,放在锅中用温火煮,待颜色完全渗出后,再将毛线放入染色,上下搅拌,使其均匀上色,此可染黄色;鲜核桃绿皮(维吾尔语:央阿克泡斯提),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将核桃绿皮剥下,放在锅里用温火煮,待颜色完全渗出后再将毛线放入其中染色,此可染绿色。一种维吾尔语称为“塔合热恩”的野山花,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把这种花放入锅时里用温火煮,待颜色完全渗出后,将毛线放入其中染色,此可染紫色。用同样的方法,桑枝可染黄色,卡曼古丽可染黑色,奥依丹的根可染红色……。
(2)天然石头染料:主要产于拜城县黑英山乡后山。一种表面为深紫褐色并范有金光的矿石(未经化验,其成分不明),溶水后为紫色,可染棉、毛、绒,颜色鲜艳、亮泽、不易褪色;一种表面为深绿色的矿石(未经化验,其成分不明),溶水后为墨绿色,可染棉、毛、绒,颜色鲜艳、亮泽、不易褪色;一种表面为紫黑色的矿石(未经化验,其成分不明),溶水后为橘黄色,可染棉、毛、绒,颜色鲜艳、亮泽、不易褪色。这里的天然石染料,采集艰难,目前发现的均可以染出绿、黄、黑、红、紫、桔黄、血红等多种色。染出的色彩十分沉着、稳重。目前有关专家正在研究之中。
浸染时,在染料锅里加入适当的盐水,待水温达到70到80摄氏度时,再将准备好的染料水倒入锅中反复翻滚,翻滚时注意要使染料完全均匀的被毛线所吸收,然后将染好的毛线取出,晾干即可;植物染料与矿石染料工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先将植物染料的原料放入锅中用温火煮,待颜色完全渗出后将毛线放入染色,其他程序与矿石染色基本相同。
在染色过程中,制作人忌讳有旁观者。
3、纺织
这里的帕拉孜,主要是羊毛纺织帕拉孜,但也有棉线纺织帕拉孜与棉线做经线,羊毛线做纬线的帕拉孜。全毛线织造帕拉孜的羊毛又分原色毛与染色毛两种,原色毛织造的帕拉孜是在纺线时就要选择纯色毛分别纺线。有黑色毛、白色毛、棕色毛、土黄色毛、灰色毛等。织造时,用不同色毛线配成不同图案。因为,羊多数都是白色的,所以,这种原色羊毛织造的帕拉孜非常罕见。其色彩朴素、稳重、大方,永不变色。但是,这种帕拉孜也并不完全是色毛织造,色毛只是织作图案部分,大部分仍然还是白色毛线做底色。
染色毛帕拉孜同样是以白色作为底色,所需图案部分,则用染色羊毛织造。
经线长度:有20米或40米不等,可根据自己需要而定。但宽度只能是40厘米,因为在纺织的过程中,艺人需骑在上面操作,跨度太宽,不易操作。农民艺人在加工帕拉子时,长度任意定,如果想加工一块比较宽的帕拉孜,他们只需把织好的帕拉孜裁成相等的几段,用线沿边缝在一起即可。
经线数量:通常每种颜色需要18根经线,40厘米宽的帕拉孜,需要8种不同颜色的144根经线。在每个不同颜色分隔处,需7根同一颜色的经线把两种颜色区分开,用于纺织简单的花纹。同时起到色彩对比明显的作用。这样,8种颜色,144根经线中再加入7组×7根=49根经线,以此计算,40公分的帕拉孜制品共需要193根经线。
在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里,多半数家庭都有这样的一套织帕拉孜的机具。其工具构造十分简单:一个普通木架与一个刀形翻板(用来编经、压经),只要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固定在两端,通过木架子纺织就完成了。织造、编织图案,由艺人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排列布经,然后按照经、纬交错的方法在准备好的机具上进行纺织。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艾维汗.阿依提,女,农民,维吾尔族,1901年第二代传承人:艾皮赞木.艾买提,女,农民,维吾尔族,1933年出生,只能识字,1950年跟母亲学习帕拉孜纺织技艺,并把此项技艺传授给女儿帕热坦木.吐尔迪。第三代传承人:帕热坦木.吐尔迪,女,农民,维吾尔族,1965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80年跟母亲学习此项技艺,一直从事帕拉孜纺织技艺,并把技艺传授给女儿玛利亚.艾尔肯。第四代传承人:玛利亚.艾尔肯,女,农民,维吾尔族,1991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2004年跟母亲学习此项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再纳甫汗.达吾提,女,农民,维吾尔族,1919年出生,文盲,1938年跟母亲学习此项技艺,此后又把技艺传授给女儿海力且木.托乎提。第二代传承人:海力且木.托乎提,女,农民,维吾尔族,1939年出生,小学文化,1957年开始跟母亲学习此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阿热孜古丽.亚库甫,女,农民,维吾尔族,1969年出生,小学文化,1985年开始跟母亲学习此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阿斯古丽.沙迪克,女,农民,维吾尔族,1988年出生,初中文化,2005年开始学习此技艺。出生,1955年去世,文盲,1925年跟母亲学习帕拉孜纺织技艺,此后主要从事帕拉孜纺织技艺,并把此项技艺传授给女儿艾皮赞木.艾买提。
帕热坦木.吐尔迪是我县第三代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从15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此项技艺,一直到现在,经她手所织的帕拉孜,不论是颜色,还是技艺,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在当地远近闻名。
基本特征
由于现代廉价的化纤制品的冲击,明布拉克村的帕拉孜的织物多作自家使用,或作馈赠礼品,不再作为商品出售。该地帕拉孜纺织原料丰富,制作工艺水平尚可在同类帕拉孜中也可称为上品,制品花色品种虽不多,但由于传统特色浓郁,在农村尚有一定买方市场。
特征:
1、所用原料主要为羊毛(少有驼绒、棉、麻等纤维物),先将原料纺成线,再着色。
2、染色采用天然原料,主要有:鲜核桃外皮、石榴外皮、薄公英叶、黑蜀葵花、桑枝、奥依丹根及天然矿石染料等,所染织物色泽自然,并带有植物汁液天然的气息。
3、制作工具也较为简单,仅需一个小木架,一个刀形的翻板,完全是手工操作。
4、以制作坑围子、墙围子、马裕子(裕涟,维语称“货尔俊”)、口袋、无栽绒地毯为主。
5、该帕拉孜织造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和浓郁的、朴素的、鲜活的、原生态特征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无论是织造技艺还是染色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作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它的历史渊源悠久,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气息浓郁。所以,这一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是它的土法择料、纺线、织造工艺流程,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用天然植物、天然矿石染色技术尤为值得研究。
二、实用价值
朴实、耐用,就地取材,是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品的最大优点,也是它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维吾尔族群众与帕拉孜纺织品之间有着浓厚的情感,一般的织物都可以伴随主人一生,有的可达半个世纪的寿命,这是其他织物无法比拟的。现在主要用来缝制铺炕毯子、炕围子、墙围子、沙发垫子及口袋、马裕子(裕涟,维吾尔语称“货尔俊”)等。
三、艺术价值
这种具有原生态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具有浓郁的、朴素的、鲜活的乡土气息,特别是维吾尔族农牧民长期生活在边远的山区和牧区,生活比较单调,当他们劳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看到炕上铺得,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帕拉孜,将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在精神上给予一种轻松、舒适的空间。从而看得出它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文化价值、历史价值
在维吾尔族人织的帕拉孜中看不到人物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彩色横条、竖条等。因为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不提倡偶像崇拜的,每当谁家织帕拉孜,邻里都来帮忙,从而促进了邻里与邻里的感情。
帕拉孜纺织最早的毛织物出土在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可达3800年之久。无论是织法、色彩、图案,都与现在的帕拉孜完全相同。这充分说明,新疆的平纹毛织帕拉孜,有着悠久的历史价值。
濒危状况
一、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过去家家都会帕拉孜纺织,而如今只有30%的家庭会帕拉孜纺织技艺,织品已经不拿到市场上卖了,都是自己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使会这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帕拉孜纺织村落”之称的明布拉克村将名不副实,再也不会有人织了。
二、帕拉孜纺织技艺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帕拉孜纺织由于工艺落后,生产进度慢,已经没有市场竟争力,所以帕拉孜纺织技艺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一些颇有造诣的帕拉孜纺织技艺人员因年事已高,将逐步退出,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帕拉孜纺织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再加上帕拉孜纺织制作技艺较复杂,帕拉孜纺织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已于2006年度建立帕拉孜传承人户籍档案,及明布拉克村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户档案登记册。
2、开展培训与传承活动,拜城县每年举办了帕拉孜纺织技艺培训班,向纺织技艺爱好者详细讲解其由来、纺织过程、图案色彩款式等,并进行交流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技艺。
3、对传承人帕热坦木.吐尔迪的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给予帕热坦木.吐尔迪20000元的传习补助费。
4、每逢重大节日及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为群众展示纺织技艺,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介绍产品,受到观公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