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东经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东隔木扎提河和拜城县、新和县为邻,南与阿克苏市毗连,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攘。
温宿县东西宽约153千米,南北长约167千米,总面积 14215.1平方千米。县北境托木尔山汇,耸立着15座6000米以上的臣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雄视群峦;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拱卫其北;高程6934米的台兰峰护驾其东。
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北部山区面积7980.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6.17;南部平原面积6320.2平方千米,占43.83%。温宿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产蒸发量大,昼夜温差悬殊。年均气温10.10℃,极端量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27.4,太阳辐射年均总量140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747.7小时。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年均蒸发量2002.2毫米。年均无霜期185天。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的影响,温宿县资源丰富,形成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饲养和栽培动植物种类繁物种类繁多,品种优良。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类为主。温宿县盛产大米,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南疆稻乡”之美名。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也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名。
温宿县有5乡、5镇、12个农林牧场,105个自然村,总面积 46000 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21个民族。
流布区域
新疆温宿县佳木镇尤喀克吐曼村。
历史渊源
吐曼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传统的娱乐活动。吐曼曼麦西来甫是麦西来甫的一种。它历史悠久,其起源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紧密相连。在古代,人们在农闲、收获时节、婚礼等喜庆场合,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演奏乐器,这种聚会形式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了麦西来甫。吐曼麦西来甫也是在这样的传统聚会文化土壤中逐渐形成的,它蕴含着维吾尔族的民间艺术精华,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内容
温宿吐曼麦西来甫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
它主要以歌舞表演为核心内容。在活动中,人们会跳起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舞蹈,舞者的动作刚健有力而又不失灵动,配合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其音乐一般由手鼓、热瓦甫等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旋律极具感染力,能够让在场的人都沉浸其中。
还有诗歌朗诵环节,参与者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诵民间诗歌,这些诗歌往往内容丰富,有的是赞美家乡的山川河流、美丽风光,有的是讲述民间传说和故事,还有的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等诸多情感。同时,吐曼麦西来甫也是大家交流互动的场合,人们在这里分享生活中的欢乐与趣事,在歌舞和交流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沙木沙提·木沙,1870年出生于温宿县佳木镇托万克吐曼村。,1890年开始学艺,1950年去世,享年80岁。
第二代传承人姓名:塔瓦尔·沙米西提,1901年出生在温宿县佳木镇托万克吐曼村,1920年开始学艺,1972年去世,享年71岁。无文化程度,农民。
第三代传承人姓名:米吉提·塔瓦尔,阿布都热西提塔瓦尔(身份证号652922195810012613),1958年10月出生在温宿县佳木镇托万克吐曼村,于1968年开始从艺,职业是农民,无学历,电话13579140919。
基本特征
1. 歌舞结合
- 温宿吐曼麦西来甫的歌舞极具特色。舞蹈动作丰富多样,舞者的身姿矫健轻盈,动作往往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配合,音乐节奏鲜明,通常是由当地传统乐器如手鼓、都塔尔等演奏。手鼓的节奏变化多样,能够带动舞蹈的节奏和氛围,舞蹈者的步伐和手势随着鼓点和乐曲的旋律而变化,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音乐和舞蹈的高度融合。
2. 群众参与性强
- 这是一种群体性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是能歌善舞的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辈,都会在麦西来甫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大家围成圈跳舞,没有严格的表演和观众之分,这种参与方式加强了村委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团结,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氛围。
3. 文化传承性明显
- 温宿吐曼麦西来甫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从舞蹈动作到音乐旋律,从民间故事的讲述到传统礼仪的展现,都体现了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在活动过程中,长辈们会将传统舞蹈动作、歌曲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年轻人,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4. 地域特色浓郁
- 温宿吐曼麦西来甫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等都受到当地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其他地区的麦西来甫相比,温宿吐曼麦西来甫在表演风格、服饰搭配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反映了温宿地区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趣。
主要价值
1. 文化价值
- 传承民族文化:温宿吐曼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通过长辈向晚辈传授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和民间故事,使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例如,传统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每一个手势、每一个音符都可能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
- 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它集中展现了温宿独特的文化风貌。从独特的舞蹈风格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演奏,都有别于其他地区,是温宿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些特色文化元素在麦西来甫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让人们了解温宿地区的文化个性。
2. 社会价值
- 增强社会凝聚力:麦西来甫是群体活动,当地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这种活动形式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麦西来甫的欢快氛围中,人们相互交流、合作,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有利于构建和谐、紧密的社会关系。
- 促进文化交流:温宿吐曼麦西来甫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当外界游客或其他民族的朋友参与其中时,他们可以深入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展示给当地居民,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艺术价值
- 丰富艺术形式:它汇聚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诗歌朗诵等。舞蹈动作优美而富有表现力,音乐旋律动听且节奏多变,诗歌内容丰富。这些艺术形式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艺术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培养艺术人才:为当地有艺术天赋的人提供了展示和发展的空间。年轻人在参与麦西来甫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传统的艺术技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从而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续力量。
濒危状况
1.传承人的缺失
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多受现代文化冲击,对传统吐曼麦西来甫的兴趣和学习意愿降低,导致精通其舞蹈、音乐及相关文化内涵的传承人数量减少,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2.现代文化的冲击
现代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如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吸引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使得温宿吐曼麦西来甫等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有所下降。
3.社会变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改变,传统的聚居模式被打破,集体活动空间减少,温宿吐曼麦西来甫所依赖的社区环境和文化土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了其传承与发展。
4.缺乏系统保护
目前对于温宿吐曼麦西来甫的保护,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保护机制和规划,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活动传承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传承吐曼麦西来甫,如“5•19中国旅游日”阿克苏地区分会场活动中,组织民间艺人、现场观众等共舞麦西来甫,使其在大众参与中得以传承.
2.展示交流
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吐曼麦西来甫的魅力,像温宿县文化馆在“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汇演中表演《却日库木麦西来甫》,增进大众对其了解.
3.政策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吐曼麦西来甫的保护传承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