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刀郎艾捷克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瓦提县

经纬度坐标:80.50447 ,41.106132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

公布批次:第三批

项目编号:Ⅷ-43

申遗单位:阿瓦提县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何云

申遗联系方式:0997-51258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天山南麓,在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海拔1020~1064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绿洲平原,南部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南北两部交汇于叶尔羌河河床,是县境内最低地带。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是塔里木河的源流。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27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刀郎艾捷克,流行于南疆和刀郎地区的和田、莎车、麦盖提、喀什、巴楚、阿瓦提和库车等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阿克苏一带,主要用于刀郎木卡姆演奏,是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历史渊源

从外形上看,艾捷克和古代的胡琴极为相似,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艾捷克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和塔吉克族弓弦乐器。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后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因流行于新疆的阿瓦提、麦盖提、巴楚、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所以又名刀郎艾捷克,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阿克苏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刀郎木卡姆曲调,是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

刀郎艾捷克是刀郎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全长90 厘米左右,琴杆为圆柱形,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桑木等硬质木料制成,正面蒙以羊皮。因它的声音独特,常和卡龙、刀郎热瓦甫和刀郎手鼓等乐器一起合奏,也为刀郎木卡姆及民间歌舞伴奏。

刀郎艾捷克有一根主奏弦。最早在南疆曾流行一种外形和热瓦甫相似的艾捷克,共鸣箱上有两个木角,现已罕见。

刀郎艾捷克,琴杆为圆柱形,最古老的是张有一缕马尾作为主奏弦,另外在琴杆中部两侧,设有11根钢丝共鸣弦,以增大音量。

2、具体表现形态

刀郎艾捷克,全长90厘米左右,形似板胡。桑木球型音箱,面蒙羊皮。主奏弦为1缕马尾弦,旁设11根金属共鸣弦,以增大音量。演奏时音箱夹于两膝间,左手扶琴按弦,右手持马尾弓拉奏。

刀郎艾捷克主弦定音为cl,8条共鸣弦定音为g、cl、d1、el、g1、al、b1、d2,音域从C1~C3,共有两个八度;刀郎艾捷克是刀郎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音色具有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别具一格。可独奏,多与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和刀郎手鼓组成小乐队一起合奏或为《刀郎木卡姆》及民间歌舞伴奏。

传承谱系

1、第一代传承人具体资料遗忘,无从考证

第二代 阿不都卡地木沙 维吾尔族 1945.11 67岁退休 在世

第三代 艾合买提阿不都卡地 维吾尔族 1972.10 40岁 干部在世

第三代艾克拜阿不都卡地 维吾尔族 1985.2 27岁干部 在世

2、第一代 资料不详无从考证

第二代 阿吾提热合曼 维吾尔族 1959.10 53岁 阿瓦提县多浪乡居民 阿瓦提县刀郎歌舞团演奏员 在世。

基本特征

最早人们用葫芦制作艾捷克琴。先把葫芦的脖子切断,取出里面的种子,把三分之一的部分进行切开,在切开的口子上蒙上山羊皮,用桑木制作67公分长的把子,把做好的把子安装在葫芦上,在把子上的12处钻12个标准眼,再做两个大旋钮,10个小旋钮,在把子上的每一个眼装一个旋钮,对一个大旋钮绑一根马尾,对其他大小旋钮各绑一根钢丝弦。然后制作60公分长的半月形的琴弓(琴弓一般用红柳或桑木制作),把四毫米粗的马尾绑在琴弓的两头进行拉紧,在琴弓的马尾抹上白毛杨树胶,通过把抹上胶的琴弓摩檫在艾捷克琴上的马尾来发出声音。

现在,刀郎人把以前用葫芦做的艾捷克琴改为用木头制作。先选用上好的桑木,把桑木手工制作成葫芦样式,剜取内部,面部盖上山羊皮,皮面部直径为50公分,把子的长度为67公分,在把子上钻12个三公分大的眼,把大旋钮(大旋钮一般在10公分左右)穿在眼上。大旋钮拉四毫米左右的马尾,其他11个旋钮拉钢丝弦。同时用桑木或柳木制作60-65公分长的半月形的琴弓,琴弓上抹松香。

为了促使刀郎艾捷克琴发出动听的声音,把绑在10个旋钮的钢丝随时进行调节。为了统一节奏,琴弓不接触两边的10根钢丝弦,只能接触前边的马尾。一根马尾能发出三种声音(最上发出高音,中间发出中音,最下发出低音)。

刀郎艾捷克琴没有弦枕木,演奏者靠自己的智慧进行演奏。

刀郎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琴筒呈球形,音域约三个八度,有1根马尾主奏弦,在琴杆下两端设有11根共鸣弦,以增大音量,音色具有板面振动与皮面振动相结合的效果。

演奏时,将琴座置于左腿上,可自由调节琴的角度,左手持琴杆,用指尖触弦,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琴弦振动通过弦马传导干面板和内皮膜上,引起强烈的共振而发音,音色清晰、明亮。

刀郎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弓弦乐器,古代称其为“哈尔扎克”,是维吾尔族弓弦乐器中最短的一种。演奏时用活动的马尾弓牵拉琴弦发声。音色具有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别具一格,刀郎艾捷砍非常适合表现刀郎木卡姆音乐。刀郎艾捷克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艺术范围内的工艺杰作。刀郎艾捷克又是刀郎木卡姆音乐主奏乐器,最擅长表现和解读刀郎人的心理记忆,也是任何一件乐器都无法表达和替代的。

主要价值

刀郎艾捷克和哈密艾捷克稍有不同。刀郎艾捷克是刀郎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琴杆为圆柱形,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桑木等硬质木料制成。

1、其它民族乐器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刀郎艾捷克是刀郎木卡姆中的主奏乐器之一,是刀郎木卡姆演奏乐器中唯一弓弦乐器,是研究古、现代维吾尔刀郎木卡姆艺术的重要依据。不论是从制作工艺方面还是从乐器演奏技法来看,都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维吾尔刀郎木卡姆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源于刀郎地区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用独特形式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而刀郎艾捷克也是刀郎木卡姆音乐演奏重要乐器之一。主要表现在音色、演奏技巧、制作等方面。刀郎艾捷克音色具有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别具一格,是其它乐器无可替代的。刀郎艾捷克可独奏,多与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和达甫鼓组成小乐队,是伴奏与合奏中的主要乐器。

濒危状况

阿瓦提县的老一辈刀郎艾捷克琴师均以去世,现在能够利用传统方法演奏和制作刀郎艾捷克的琴师寥寥无几,目前只有几名民间艺人能利用传统方法熟练演奏刀郎艾捷克,能够制作刀郎艾捷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只有极个别的民间艺人能够制作。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明确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006年,阿瓦提县人民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刀郎艾捷克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并鼓励他们带刀郎艾捷克的演奏及制作方面的弟子,做好传承工作。

文化馆于1998年起每年开设“刀郎木卡姆传习班”。

2003年举办了8-16岁青少年刀郎木卡姆传承班。

2005年县委政府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召开“首届刀郎文化研讨会”,进一步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目标。

2006年10月又成立“刀郎文化传承中心”、“刀郎民间艺术团”。

从2005年开始,共举办五届“刀郎文化慕萨莱思节”,为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也为进一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浓厚了宣传舆论氛围。

积极争取阿瓦提县刀郎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项目,预计 2012年年底前该项目将落地阿瓦提县,传承中心项目将为阿瓦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展示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