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拜城县

经纬度坐标:81.97314054 ,41.82147912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阿不都热依木·斯拉木(去世)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2

申遗单位:拜城县文化馆(克孜尔歌舞团、电影放映中心)

申遗负责人:吐逊·木沙

申遗联系方式:19390581051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

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问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 37、-83°03`,北纬41°24、一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

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

亚吐尔乡政府驻亚吐尔村,位于县城东12千米。东与托克逊乡接壤,西与布隆乡毗连,南隔库-拜公路与康其乡为邻,北以天山前山为屏。东西宽23千米,南北长58千米,总面积1033.15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1个牧场、1个种子队。2000年全乡有3032户,15021人,其中维吾尔族14790人,汉族178人,其他民族53人。

亚吐尔村(维语:崖上的烽火台)位于乡政府驻地,总人口1530人,户数321户,有4个小队,可耕地5084亩,全部为维吾尔族。

亚吐尔村就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阔赛制作传承地。

流布区域

拜城县亚吐尔乡亚吐尔村

历史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的风情。特别是手工艺,更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代表。而传统的维吾尔族阔赛民间手工技艺加工就是这种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去如克”汉语称“皮窝子”,“玉吐克”汉语称“皮靴”,“买赛”汉语称“软靴”,“开西”,即皮鞋的一种,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着,“喀拉西”汉语称“套鞋”,“阔赛”汉语称“手工皮鞋”。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阔赛”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

维吾尔族阔赛民间手工技艺加工,是民族民间原生态民问手工技艺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工业化大生产前传统土法手工加工技术的遗存,更是远古以来我国西北边疆大地上闪现的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手工业遗产文化。几百年来,这种手工技艺加工出来阔赛,为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出过积极贡献,从中可以折射出先人们的勤劳智慧。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穿着上,不但衣服有所改变,脚上穿的皮鞋更是特别大的变化。

基本内容

前期准备工作:

1、将工具刀磨制好。

2、将细的白线分成4-5股,拧制成比较坚实的粗线,然后用特制的木模(维吾尔语,一种由沥青、羊油、蜡加工而成的混合物),来回在粗线上用力的磨擦,直到白线变成黑色。

3、按照脚的大小测量尺寸。

制作过程:

1、依照测量的尺寸,找出相应的鞋样子,在准备好的困(维吾尔语:是一种已经加工好的黑色软皮子)上裁剪出阔赛左右两侧面子和一条宽1厘米,长10厘米的皮条。

2、开始缝制阔赛的上部分,也就是鞋面子,把准备好的点而给子(维吾尔语:一种用于制作时固定阔赛的绳子)固定在大腿和脚底,用力绷紧,把裁剪好的皮条放在两块鞋面子中间,反面绷压在点而给子(维吾尔语:一种用于制作时固定阔赛的绳子)下,从反面的两边对称处开始缝,在缝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力绷紧点而给子,这样以来可以避免在缝制过程中两块皮子错位。

3、用两根穿好线的针,从两边同时缝制,先用锥子打好眼,一边的针先从一方缝入,另一边的针从另一边缝入,就这样互相交错缝制,在缝制的同时,要用力把线拉紧,这样缝制出来,缝隙比较小。

4、将缝制好的阔赛面子在反面的缝合处,用库瓦(维吾尔语:长形两端圆的石头工具)轻轻的敲打,使缝合处显是比较平整。

5、在缝合好前面的两条边后,还是用同一种方法缝合后面的两条边,待缝合完后,用库瓦(维吾尔语:长形两端圆的石头工具)轻轻的敲打,使缝合处显是比较平整,依次缝制下来,阔赛的面子就制成了。

6、在准备好的困(维吾尔语:是一种已经加工好的黑色软皮子)上裁剪一块长方形皮子,大小可以包裹着脚后跟部分,目的是要在后跟上缝制用于捆绑阔赛的扣。

7、裁剪三块大小一样的皮子,用于制作皮扣,把每小块皮子从中间折过,用库瓦(维吾尔语:长形两端圆的石头工具)轻轻敲平。

8、将裁剪好的长方形皮子,贴紧鞋跟,开始从底部缝制,缝制到上面时,就把做好的皮扣放入一个,一起缝,中间隔一段距离,再放入一个皮扣,依次把三个皮扣都缝制在上面。

9、开始裁剪阔赛的底子,找来鞋样子,在一块且木(维吾尔语:是一种比较厚的皮子,主要用于鞋底部)上裁剪,为了使制作的阔赛底子耐用,一般底部都要裁剪出同样大的二块底子,而且在后跟部还要加垫半块与鞋后跟大小一样皮子,以防止过多的行走,跟部磨损的厉害。

10、将裁剪好的鞋底子与鞋面子开始缝合,先是在鞋面子与鞋底子上固定几个点,防止在缝制过程中错位,缝制是从后跟开始向前面缝制。

11、待底子和面子缝合好后,里面放入模子,然后用独康皮恰克(维吾尔语:一种制作阔赛的专用刀)开始进行修边,主要就是为了阔赛的外形显得美观。

12、在困(维吾尔语:是一种已经加工好的软皮子)上裁剪一条宽1厘米,长40-50厘米的皮条,从已做好的皮扣里穿入,作为鞋带子,用于捆绑阔赛。

传承谱系

传承人:阿布都热依木·依斯兰木(第四代传承人)1976年出生,现年48岁。他从17岁开始学习此技艺,到后来自己掌握了这门竞技技术,从事此项竞技时间长达30多年。

我们经过走访传承人阿布都热依木·依斯兰木(第四代传承人),他是目前亚吐尔乡亚吐尔村最善长制作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技艺的传承人。

阿布都热依木·依斯兰木所掌握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是从父亲伊斯兰.吐克(第三代传承人)那里学来的,父亲又是跟父亲学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在他这个家庭中,制作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历史可追溯有一百多年。

他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民间手工技艺阔赛(手工皮鞋)的主要传承人。

家庭住址:拜城县亚吐尔乡亚吐尔村一组

基本特征

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加工无论是原料还是加工工艺,都不是很复杂。原料主要有困,一种已经加工好的黑色软皮子,一般是牛、骆驼、牦牛、马等牲畜的皮;其它辅料有线;模木,一种由沥青、羊油、蜡等混合加工而成的染色物;且木,一种比较厚的皮子,主要用于鞋底部等。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制作,可以说是皮鞋的“活化石”,维吾尔族阔赛民间手工技艺加工对现代人研究维吾尔族的服饰历史、生活变迁等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阔赛用其古朴丰厚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底蕴,为漫长的岁月变迁和生活变迁提供了佐证。

二、实用价值

维吾尔族群众喜欢放牧,带有高绑的阔赛既保暖,又可以防止戈壁滩的杂草刺伤脚踝。

三、经济价值

目前市场上一双皮鞋大都在百元以上,而一双美观大方的阔赛一般每天可以加工两双,成本加手工费也不过50元,这对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的偏远地区群众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四、社会价值

阔赛加工一般用牛羊马等牲畜皮的边角料就可以加工,成本低廉,由于其加工不使用任何化学辅料,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再加上经久耐用,这和目前国家目前大力提倡的节能相吻合。

濒危状况

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生存空间已没有。

2、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由于制作工艺烦琐,工效慢又缺乏一定的市场拉动等,它的使用范围正在严重萎缩,并且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对这种民间手工技艺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进行有效保护,这种保护并且已刻不容缓。

3、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使得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难以传承。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维吾尔族阔赛(手工皮鞋)制作技艺确定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对传承人阿布都热依木·依斯兰木民间手工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拜城县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