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
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问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 37、-83°03`,北纬41°24、一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
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
托克逊乡位于县城东面,距县城18千米。乡北为天山,南与温巴什乡隔木扎提河相望,西与康其乡、亚吐尔乡接壤,东与赛里木乡毗邻。东西宽16千米,南北长54千米,总面和“65.4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1个牧场、28个自然对,2000年全乡人口7604户,13645人,其中维吾尔族13330人,汉族 315 人。
托克逊一词由“托合提逊”一词演变而来,维吾尔语意为停住。托克逊乡以农业为主,是拜城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棉花。
巴拉克孜村(维语:女孩子之意)位于乡政府驻地直线距离5公里处,人口1540人,有5个小队,全部为维吾尔族。这里水源比较丰富,村周围分布着众多泉眼。
巴拉克孜村就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吐各曼的温塔提肴(水磨面粉)加工的传承地。
流布区域
拜城县托克逊乡及周边乡镇
历史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的风情。特别是手工艺,更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代表。而传统的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水墨面粉加工)就是这种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在维吾尔语中,“水磨面粉”叫“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
水磨房,又称水磨坊,引水成渠或因水本身之势而建,由水轮、磨盘、磨轴、粮斗以及附属的水上小屋等组成。
北宋文学家王禹称所作的诗句“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
描写的正是磨面人家,不但具有浓厚的田园味,同时更富有哲理性,这是对水磨坊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描述。
拜城在气候干旱的新疆南疆地区来说,属于多水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县境内有多达5条河流贯穿东西南北,这些河流有着丰富的动力资源,早在刀耕火种的古时,沿河两岸每个村庄都水渠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到处都建有水磨房,靠渠水河水为动力,流水冲击木轮,带动木轮引擎着巨大的磨盘昼夜不停运转。从拜城各类古墓葬遗址中,以及各类考古挖掘中,相继都发现大量的水磨盘遗存,由此可见水磨面粉的加工在当地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和使用的普遍性。
基本内容
前期准备工作
1、将准备加工的粮食要晒干,同时要把杂质清理干净。
2、检查设备;
制作过程:
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工艺并不复杂。先把玉米或麦子等需要加工的农作物倒入粮食专用斗子里,调节好水磨变速器。然后检查引水水渠,将水渠分水口堵严,待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具有很大的压力后,打开闸门,放水进入木制水槽内,水流顺木槽而下,直冲到木轮板上,木轮吱呀转动,旋转的木轮带动磨号里的石磨盘旋转起来。
加工工程中,按照所需面粉加工质量要求,在调节水磨变速器的基础上,再通过调整水磨上面的振动棒的震动频率,控制粮一内粮食流出多与少,可以达到面粉细或粗的要求。一般来说,石磨盘转速快,粮食出来少,面粉加工就比较细,粮食出来多,面粉加工就比较粗,所以,加工面粉质量如何,主要是调节振动棒和水磨变速器。面粉加工过程中,面箱面粉用木板耙子或用绵羊皮做的抹布将面粉堆集起来,然后用木制簸箕把面粉装到准备好的袋子里。
传承谱系
传承人:依不拉音木.吾守尔(第三代传承人)1944年出生,
现年80岁,小学文化程度。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此技艺,到后来自己掌握了这门加工技术,从事此项加工技术时间长达50多年。我们经过走访传承人依不拉衣木.吾守尔(第三代传承人),
现在他经营的这座水磨坊始建于1810年,前后经过六次修缮,保存到现在这样。
依不拉衣木.吾守尔所掌握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父亲又是跟父亲学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在他这个家庭中、加工维吾尔族水磨面粉历史可追溯有一百多年。
他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民间手工技艺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的主要传承人。
家庭住址:拜城县托克逊乡3(巴拉克孜)村4小队
基本特征
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是民族民间原生态民间手工技艺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工业化大生产前传统土法手工加工技术的遗存,是远古以来我国西北边疆大地上闪现的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手工业遗产文化,千百年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当地群众一直沿用这种看似简陋的工具加工各种农作物,从中可以折射出先人们的勤劳智慧。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作为水源动力的“活化石”,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它的水磨运转,同时具有力学原理、木制机械原理等。悠悠水磨的沧桑以其古朴丰厚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底蕴,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用其漫长的岁月目睹了河道变迁和生活变迁的激情与沉思。
二、实用价值
水车轻悠转,岭草芳颜新;岸花笑容甜,风景满庭院。这是拜
城乡间水磨加工的美景描述和惬意田园生活的写照。从眼前磨房中的石磨看,水磨房确实是很美的,更美的却是它磨出来的非常精细的面粉。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出的面粉,具有营养高、口味好的特点,深受维吾尔族群众喜爱,一般用其打馕、做拉条子等,这也是它生命不息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价值
小小水磨,一日可磨面千斤,而加工一袋面粉只需2元钱,费用十分低廉,对各族农牧民群众来说,经济负担十分轻松,但由于加工时不需要其他投入,水磨管理者每天收入在30到40元,而循环利用的水资源,既节约又无污染,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磨面工具,这和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不谋而合。
濒危状况
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技艺生存空间已逐步退化。
2、眼下,由于这种工艺的相对落后,工效慢又缺乏一定的市场拉动,它的范围正在严重萎缩,大多数水磨房和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技艺已经废弃,并且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对这种民间手工技艺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进行有效保护,这种保护并且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使得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技艺难以传承。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技艺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维吾尔族苏吐各曼地温塔提希加工技艺确定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对传承人吾不拉音木·吾守尔民间手工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拜城县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