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玉米饭烹饪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

经纬度坐标:80.42822801 ,40.82575125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阿麦克·坎吉(去世)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14

申遗单位:阿克苏市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黄净

申遗联系方式:17707433118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阿克苏市城乡

历史渊源

阿克苏市在秦汉之际为塔里木盆地边缘城郭姑墨一部分。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附汉朝,西域隶属汉朝版图。唐代,塔里木盆地是重要的屯垦区之一,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助推了西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玉米种植技艺等也随着犁铧、冶铁技艺等由中原地区传入。清中期,对沿塔里木盆地周边县城称之为“新疆南八城”,阿克苏市位居中间,起着联络声气、交流经济的重大作用。当时的玉米饭成为往来交通人们的常用饮食。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一样,清代以前的阿克苏先民已掌握了用石磨磨玉米面技术。历史上曾有17种玉米饭饮食做法,如玉米面图卡奇(粕来克)肉馕、玉米面馄饨(区区来)、曲鲁奇、玉米库奇斯等饭食,这些饭食色香味美,让人食欲欲滴。玉米饭食中的库恰、曲鲁奇玉米、库奇斯等一般除用蔬菜、食盐烹煮外,还将羊头、蹄子等洗干净下在一起烹煮。用这种方法烹煮,一是味道鲜美,二是维吾尔族先民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的饮食文化历史见证。

基本内容

主要器具:菜刀、木盆、水桶、切菜板(拍西洪)、长筒手套(热批丹)、擀面杖、饭锅、碗、盘、木盘、盐罐、餐布等。

主要材料:玉米面、食盐、水、清油、肉、皮芽子、大蒜、黑种草(斯亚丹)、生姜、白胡椒、黑胡椒、小茴香、辣椒、青菜、西红柿、芫荽等。

传承谱系

民间民俗传承,遍及各乡镇村。

基本特征

历史上曾有17种玉米饭饮食做法,如玉米面图卡奇(粕来克)肉馕、玉米面馄饨(区区来)、曲鲁奇、玉米库奇斯等饭食,这些饭食色香味美,让人食欲欲滴。玉米饭食中的库恰、曲鲁奇玉米、库奇斯等一般除用蔬菜、食盐烹煮外,还将羊头、蹄子等洗干净下在一起烹煮。用这种方法烹煮,一是味道鲜美,二是维吾尔族先民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的饮食文化历史见证。

主要价值

玉米饭食是生活在新疆的人的一种主要的饭食,玉米有软化血管、清血化瘀、舒筋活血等显著功效,是生活在新疆的寿星们日常膳食。就连代医学专家也常常劝说患者要多食用粗粮(玉米)饭食,该项技艺传承,是新疆地区历史上各民族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历史见证,是构建多元一体中华饮食文化的有力历史见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证。

濒危状况

民间广泛存在。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阿克苏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融入市场产业布局等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该项目的传承人与发展。例如,在阿依库勒镇,自治区林业厅援建该镇时投产水磨项目50余万元,兴建水磨房15座,利用喀拉塔格山自然落差形成的天然富含硫磺的泉水冲刷带动石磨碾米,有效保护了该项技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