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分布于阿克苏市城乡,当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及环保要求,该项目已不适宜市场竞争环境,逐步走进历史记忆的帷幕。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铸造技艺源于唐代丝绸之路贯通,唐代我国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传入西域后,农耕文明为西域游牧文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唐代龟兹地区出土过冶铁遗址,今拜城县山区发现隋唐冶铁遗址十余处都是有力证明。该项非遗传承技艺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基本内容
该项非遗技艺传承见证了农耕文明为西域游牧文明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见证了在天山南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阿西木·达瓦孜(1870-1955)喀什人。
第二代传承人:1.西尔艾力·阿西木(1930-1976)喀什人。
2.艾达尔艾力·阿西木(1942-)喀什人。
3.努尔艾力·阿西木(1950-)喀什人。
第三代传承人:1.吾不力卡森木·吾斯曼(1945-)喀什人,从1975年至今在阿克苏市生活并从师魔术。
2.拜克力达瓦孜(1949-2002)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人,在阿克苏市生活并从师魔术和音乐弹奏。
3. 托乎尼牙直拉兹(1943-1955)阿克苏市人。
第四代传承人:1.买买提达尼,42岁,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人。
2.吾守尔·热木提力,42岁,阿克苏市依干其乡人。
3.吐尔逊·赛买提,17岁,阿克苏市人。
第五代传承人:木拉丁·艾尼,1994年生,喀什人,现居阿克苏市老街夜市签约演员。
基本特征
一是和辅助材料多样性;二是工艺产品的多样性;三是操作流程较复杂,对多种技术的要求与标准较高。四是操作时间较长、技艺产品的工具和数量种类较多,铸造产品的时间也较长,一般在铸造一次产品需要15天到1个月的时间。
铅炉或铅锅因用纯铅、铁等铸造,坚固耐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在经济欠发达年代,铸造技艺的传承人把此技艺作为唯一的事业,可供给家庭生计。
学习此技艺比较困难,时间比较长,巩固学习需要5年的时间。
主要价值
2016年4月,阿克苏市铸造技艺被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维吾尔族铸造技艺源于唐代丝绸之路贯通,唐代我国中原地区的冶炼技术传入西域后,农耕文明为西域游牧文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濒危状况
该项目因生产工艺落后,不环保,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不适宜市场竞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濒危项目。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完整记录该项目,留存档案,为后世子孙提供生动地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