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坪维吾尔族恰皮塔(薄馕)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柯坪县

经纬度坐标:79.02013209 ,40.52969423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自治区级

非遗传承人:牙哈甫·买买提尼亚孜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20

申遗单位:中共柯坪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申遗负责人:艾麦提江·卡热

申遗联系方式:13657585848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遍及城乡

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的开通棉絮加工技艺随着冶铁技艺等先后由中原地区传入西域,尤其是塔里木盆地是重要的屯垦区之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助推了当地生产力发展。棉絮加工技艺的传入有力补充了当地各族群众生活,棉絮加工技艺是新疆地区历史上各民族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证。

基本内容

工艺流程

1. 撕松棉花:将棉花原料初步撕开,使其变得松散。

2. 弹棉花:用弹弓不断地击打棉花,使其纤维充分蓬松,去除杂质和结块。这个过程需要弹棉匠有熟练的技巧和力度把握,以确保棉花弹得均匀、松软。

3. 压实成型:经过弹制后的棉花变得非常蓬松,需要用磨盘等工具进行压实,使其成为一定厚度和形状的棉絮。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不同尺寸的棉胎。

4. 绗缝固定:为了使棉絮更加牢固,防止棉花在使用过程中移位,通常会用纱线进行绗缝固定。

传承谱系

第1代:吾守尔·艾买提,男,维吾尔族,居住地:阿克苏市王三街。

第2代:居曼卡热·尤努斯,出生于1959 年,维吾尔族,1975年从事网套加工技艺、居住地: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绿洲村4组72号。

第3代:图尔荪·亚森、男、1971年出生,1983年从事棉絮加工技艺,居住地: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阿热买里村1组121号。

基本特征

2008年10月,该项技艺被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网套平台(用木板条制成,长2.5米,宽2.2米)、弹花弓(弹棉花用)、弓锤、压套托、拉线杆等。包括弹弓、木槌、磨盘等。材料以棉花为主。弹弓一般由牛筋、木架等组成,用于将棉花弹松。木槌用来敲打弹弓上的弦,使棉花进一步蓬松。磨盘则用于压实棉絮,使其更加平整。

主要价值

作为传统手工艺,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艺水平。是新疆地区历史上各民族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历史见证,是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证。

濒危状况

民间普遍存在该项技艺,尚不存在濒危情况。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阿克苏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融入市场产业布局等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