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库车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理位置为北纬40°49′- 42°38′,东经40°49′-42°38′,南北长193公里,东西宽164公里,总面积15379平方公里。库车市是人口较多的县城,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2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混合定居,总人口达65万人,辖8个镇、6个乡、4个街道,223个行政村、36个社区。
库车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境内有以龟兹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地理位置北高南低,属干旱、少雨气候,属典型的温和地带。
库车地外平原、河流渠道纵横、土地肥沃,农牧业生产发达,盛产粮棉、瓜果、牛羊马驴等。目前,库车是国家和自治区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电力工业基地之一,是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也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气源地。
流布区域
库车大馕分布于库车市各乡镇和街道,以伊西哈拉镇为主要分布区。
历史渊源
关于馕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比较多,刘玉锡在他编写的“词义解释”一书中谈到馕,称其为“胡饼”。十一世纪的维吾尔族大文豪买合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里提到了打馕(第一卷)138页)。考古调查中在吐鲁番、哈密、尉犁,且末及库车都发现了出土文物。
祖辈们从牧业生产转入农业生产之后掌握了小麦、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用粮食烤馕的技术,古代的库车做为维吾尔族文化的中心之一,发展了烤馕饮食文化,在自治区境内及内地都出了名。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打馕前必须在囊坑内烧火加热。打馕时为了避免火焰中的毒气和其他有害的影响,使用红柳柴、杏木柴等燃料对馕坑加热。温度达到标准的要求,囊面撒用芝麻、洋葱,红花等调料。
2.具体表现形态:库车大馕用面粉,清水,食盐及天然发酵剂合成面团,反复搅拌。根据馕的大小,把面团分成面块,打成圆块,摆放在桌布上。馕坑烧火加热,准备好了以后,坑内洒上盐水,打下火苗,调整温度,然后在面板上打上面块,用打花器打花再用大馕专用的手罩打馕。库车大馕直径约1米,重约700克,由于高温度烤热,能长期保存。与其它区域的馕有很明显的优越性。
传承谱系
关于馕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比较多,刘玉锡在他编写的“词义解释”一书中谈到馕,称其为“胡饼”。十一世纪的维吾尔族大文豪麦合默德喀什噶里在他的杰作“突厥语大词典”里提到了打馕(第一卷)138页)。考古调查中在吐鲁番、哈密、尉犁且末及库车都发现了与大馕有关的出土文物。这说明中世纪就有打馕饮食文化已形成,我们知道维吾尔族大馕有悠久的历史。
库车维吾尔族人民与其它区域的人民同样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创造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库车现有库车大馕、比加克馕、窝窝馕、卷饼馕等十几个品种,库车大馕以它独有的特色,曾由杰出的维吾尔文学家阿不都热依木.吾提库尔在他的著作《苏醒的大地》中,提到库车大馕是维吾尔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食用的食品。
库车的维吾尔人民是曾经在自己家院子里做个馕坑,自家做馕食用。跟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馕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职业,在我县世世代代接棒相传,继承打馕业的有热西提.依米提、赛买提纳瓦依、木塔力普纳瓦依、依米提纳瓦依、艾合买提纳瓦依等打馕老匠。他们不仅在天山南北让库车大馕出了名,还在努力向内地推广。
基本特征
1.馕坑加热时,为了避免火焰中的毒气和其他有影响用红柳和杏木柴为燃料。
2.因馕是烤制的,所以存放时间较长。
3.库车大馕直径大约1米,重700克,因馕很薄,可存放食用,是出门旅途中的好食品。
4.使用天然发酵剂
5.生产方式简便易懂。可在独家经营也可规模化经营。
主要价值
1.库车大馕可谓是绿色食品。
2.馕的表面要洒上已剁好的洋葱酱及芝麻、红花等药用材料。
3.由于馕坑使用盐碱,民医学认为馕除温去寒,可以保健。
4.因是绿色食品,面向市场潜力大。
濒危状况
1.库车大馕是绿色食品,因此销售很快,可是目前廉价劣质品占据市场,消费者对于馕的认识不足,大馕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
2.赶市场,追效益,结果用煤炭为燃料烤制的馕占据市场。消费者对以木柴为燃料烤制的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加重了挑战。
3.相关部门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关心不足。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为传承库车大馕加工业,各乡镇党委、政府减免他们的义务劳动,采取有效办法为他们创造了条件进行鼓励。
2.对不使用化肥的种粮户,给予优惠政策
3.烤馕使用无烟木炭、杏树柴等燃料,用自产酵母做库车大馕的馕匠,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费。并制定质量标准,进行定期督检。
4.在职业学校设立打馕课程。
5.用广播、电视及文艺节目向消费者进行了有计划的宣传活动。
6.进行复查、整顿、建立档案做好了数字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