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库车古称龟兹,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繁荣的过度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灿烂的而悠久的龟兹文化,素有“西域乐都”和“歌舞之乡”的美誉,境内有以龟兹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有各类古遗址80余处、石窟500多个,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库车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地理处境为北高、南低,呈缓坡形,北部高山终年积雪,属大陆温和气候,年降雨量65.3厘米,平均温度在11.4℃,气候变化悬殊较大,最高可达41.5℃最低温度达0下27.4℃。地理位置为北纬40°49′- 42°38′,东经40°49′-42°38′,南北长193公里,东西宽164公里,总面积15379平方公里。库车市是人口较多的县城,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2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混合定居,总人口达65万人,辖8个镇、6个乡、4个街道,223个行政村、36个社区。
库车地外平原、河流渠道纵横、土地肥沃,农牧业生产发达,盛产粮棉、瓜果、牛羊马驴等。目前,库车是国家和自治区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电力工业基地之一,是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也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气源地。
流布区域
在库车市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2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混合定居。库车铜器制作技艺具有悠久历史,主要分布于库车市老城区热斯坦街道。
历史渊源
查阅铜的发展史恰如一部以古鉴今的人类文明史。关于铜器制作,早在3000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对不同性能青铜器制作所需金属成分比例就有了明确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制作铜器合金配比的科学总结。中华文明总是令人怦然心动,中国古代青铜器更是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占鳌头。据《库车史》记载,根据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约为商周时期,天山南北相继进入青铜年代。在库车河流域哈拉墩遗址、克孜尔河畔克孜尔遗址和墓穴出土的少量铜器,经过检测有红铜、青铜、砷铜,在工艺上既有锻打,也有铸造,考古学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库车一带已具有锡青铜为主的铜冶金技术。《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能铸冶”,《大唐西域记》记载龟兹“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从出土的龟兹二体五铢钱推断,大约在公元3-7世纪期间,库车曾铸造铜钱,可见库车铜器铸制历史悠久。
基本内容
库车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手工技艺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历来是以师从的方式继承和发展。据史料记载较早库车就有红黄铜冶炼技术,而且将提炼的金属作为原料手工制作各类日常生活所有的器具,满足生活需要。近些年,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有了新的生机。库车铜器制作技艺主要用红黄铜炼制各种器具、首饰、生活用具,小至首饰、大的有茶壶、大盘子、茶具、碗碟、锅灶、工艺品灯具、萨玛瓦尔(烧水壶)、洗手用具、盘子、托盘、盆子、碗、筷、花瓶、化妆品盒等。该项目在2013年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该项目传承人是热斯坦街道热斯坦社区居民卡迪·尼亚孜。
传承谱系
买买提·卡迪是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这项工艺于2013年12月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时,传承人是卡迪·尼亚孜。目前,因为年事已高,由他的长子买买提·卡迪、次子玉苏普·卡迪传承。
基本特征
维吾尔传统铜器制作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主要为生活用具和观赏饰品,库车铜器制作主要以红铜为原料,工匠通过各种手工工序,制成铜器雏形,打磨光滑,在铜器表面精工雕刻单独或对称的画案,画案一般采取植物花朵、叶子等,或者采用几何图案。其工艺制作、制品外形、施工方法、画案雕刻等体现了当地民族生活特点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主要价值
1.精美的手工艺品是祖辈们智慧的产物,金光闪闪的铜器制品代表着时代生活的美满和富裕。
2.其工艺制作、制品外形、施工方法、画案雕刻等体现了当地民族生活特点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3.造型体现多样化,纹理突显简单花案,在制作上维吾尔族传统审美更加凸显,可体现出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4.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手工技艺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奢华工艺品,表现了家庭文化氛围。
5.使用铜器作为餐具,对人无副作用,可补充人体所需矿物元素。
6.研究当地手工技艺和人文地理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濒危状况
1.库车铜器制作手工技艺有一段时间因原材料短缺、成本高、外来商品冲击,进入了衰落期,铜器制作迎来不景气。尤其这种纯手工的铜器,做工时间长,价位远远高于陶器,库车铜器手工业迎来了漫长的低迷期,随着社会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使此类传统工艺重新换发光彩。
2.市委、市政府重视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为做好库车本地特色技艺的保护发展采取了有利措施,各级党政部门积极配合,采取减少传承人和从业者负担,以减免税收等办法给予鼓励。各级部门将技艺的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并加强推广、宣传,加大保护力度。
3.搜集整理有关传统技艺库车汤面资料,做好存档工作。
4.列入保护名录,解决一定经费补助,为传承人创造有利传承条件。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各乡镇采取对传承人提供优惠政策,对从事本技艺的人划拨用地,在用地、投资等方面提供援助和相应措施,鼓励人们从事本行业。
2.为了向消费者推荐此类传统手工艺品,用网络媒体、抖音等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并借助各类推介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政府协调各乡镇街道,鼓励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传承普及传统技艺,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项目渗透于群众生活,通过不断举办非遗技艺展示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鼓励传承人带徒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关心传承人生活,提供有力的传承条件。
5.对非遗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做好挖掘、收集和整理申报工作,保存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档案资料,并做好了数字化资料的建立和保存。
6.针对手工技艺类项目的传承人及技艺进行视频记录,对相关技艺保留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