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乌什县

经纬度坐标:79.2367548 ,41.22642426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买买提依明·斯地克

公布批次:第二批

项目编号:Ⅷ-18

申遗单位:乌什县文化馆(乌什县文工团)

申遗负责人:买合木提·肉孜

申遗联系方式:0997 - 65000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乌什,古老而文明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塞外江南”、“半城山色半城泉”之美称,古称温宿国地,早在西汉就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中道的边陲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扼口要塞之地。乌什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烽火台、唐王寨、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众多,乌什县的燕子山、九眼泉等自然风景区闻名全疆,也是西部“沙棘之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乌什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阿克苏地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东连温宿县和阿克苏市,西接阿合奇县,南与柯坪县交界,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县城乌什镇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111千米。全县总面积8841.99平方公里,居住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19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5%,汉族占3%。全县耕地面积45万块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3亩。

流布区域

《维吾尔族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在乌什县乌什镇喀什博依社区及其周围乡镇广泛传播并使用,维吾尔族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在我县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历史渊源

据史实记载,人类使用畜力车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畜力车很早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现今电子信息时代,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已作为发展当今时代的象征,但是蓄力车和作为他的衍生物之一的蓄力轿车正在与现代交通工具并存,尤其在广大农牧山区,蓄力车仍然是人们从事农牧业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它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蓄力车具一般有颈脖,夹板、驴马头套具、鞍垫、尾套、肚带、胸带、腿蹬、前腿带、鞭子、缰绳等,颈脖是蓄力车具的一种,这种车具主要用于农牧区蓄力车及旅游,既实用又美观。自从人类开始使用驴、马车时,随之就诞生了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基本内容

手工制作的蓄力车套具是维吾尔族传统生活中年不可缺少的使用器具之一,维吾尔族传统骑马、使用蓄力车为交通工具等日常生活习惯,喜欢把马、蓄力车等豪华装饰,因此这些也都成为了观光品,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维吾尔族的传统民间竞技体育活动叼羊、赛马、马球等都和蓄力车套具饰品文化紧密相连,维吾尔族传统技艺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在这类体育竞技活动中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它应有的价值。

传承谱系

买买提依明·斯迪克 ,男,维吾尔族,1954年2月21日出生于一个手工艺家庭,现居住在乌什县乌什镇喀什博弈社区居民委员会,他从1970年16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蓄力车具制作技艺,学艺两年掌握了这门技艺,从1973年便开始自己蓄力车套具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不断把蓄力车套具制作的更加实用而且美观大方,从事此技艺至今已有40多年了。

基本特征

手工制作而成的蓄力车套具及其装饰品装饰在马上与蓄力车上都特别的美观大方、装饰效果极佳,能够放映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关这项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观光,甚至许多游客都亲身体验、享受,以至于不留下遗憾。蓄力车套具制作所用的材料动物皮都是熟皮,有羊皮、牛皮等,非常的结实耐用。

主要价值

1、维吾尔族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与传统体育竞技中的驯马、骑马、以及日常生活中套在蓄力车上用作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紧密相连,是密不可分的。

2、制作的各种套具饰品,装饰在牲畜上和蓄力车上既美观又是一道风景线,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驻足观光,坐上蓄力车,骑在马背上体验一下原始的生活,为当今的旅游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濒危状况

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原始的交通工具牲畜和蓄力车的冲击很大,使用量逐日减少,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取代,对从事、掌握和学习传承西手工技艺的艺人陷入了被动状态,传承遇到苦难,面临着失传,此技艺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

2、为了更好地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作用,挖掘保护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因保护经费的缺少,很难为今后我县的民俗旅游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3、蓄力车套具在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减少,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传承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面临着失传。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宣传保护工作,按照国家、自治区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对维吾尔族蓄力车套具制作技艺列入到了地区级保护名录并进行公示,并逐级推荐、申报,争取纳入自治区级保护项目。

3、进一步全面、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收集有关图片、文字档案、搞好数据库的工作。

4、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采取保护措施,初步对传承人取消义务工,并把其纳入到低保的范围。

5、为从事传统手工技艺的艺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参加自治区、地区以及县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