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阿克苏市城乡
历史渊源
阿克苏市在秦汉之际为塔里木盆地边缘城郭姑墨一部分。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附汉朝,西域隶属汉朝版图。唐代,塔里木盆地是重要的屯垦区之一,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助推了西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等也随着犁铧、冶铁技艺等由中原地区传入。清中期,对沿塔里木盆地周边县城称之为“新疆南八城”,阿克苏市位居中间,起着联络声气、交流经济的重大作用。当时的木制器具成为往来交通人们的置换或购买生活必须品。该项非遗传承技艺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基本内容
传承谱系
阿力木·乌斯曼师从关系 托合尼亚孜·托合提(爷爷) 1915年-1978年,在世时擅长木勺、木盆、木碗等木制品制作;
乌斯曼· 托合尼亚孜(父亲) 1962年至今继承父亲托合尼亚孜·托合提的技艺;
阿力木·乌斯曼师从父亲乌斯曼· 托合尼亚孜的技艺传承。
基本特征
阿克苏市木制器具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该项目2010年10月被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擅长用核桃木等制作各类生活用具及工艺术美术类木雕作品,其技艺精湛,近年来成为阿克苏市和杭州市两地人民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阿力木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龟兹王子碗》等多次在疆内外参展获奖,并获得国家商标专利。
主要价值
该项非遗传承技艺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见证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阿克苏市木制器具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该项目2010年10月被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12月木雕精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赛《北京朝阳区国际展览中心;
2013年10月-12月 木雕精品参展中国工艺美术大赛;
2014年7月 阿克苏市《水韵杯》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
2014年12月木雕精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展览(浙江杭州);
2015年5月 木雕精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赛(浙江义乌);
2015年7月-9月,阿克苏市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赛入围30强、第四届新疆青年创业大赛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新疆赛区36强;
2015年10月 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了《新疆各族各界代表井冈山专题培训班》;
2017年2月 荣获新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实物类优秀奖”(主办单位:自治区旅游局);
2018年11月 阿克苏市阿丽木雕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荣获自治区及《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基地》荣誉。
濒危状况
民间广泛存在。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阿克苏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融入市场产业布局等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