バーミヤンバレーの文化的景観(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

基本情報

ネーション:アフガニスタン

宛先タイプ:文化遺産

詳細を見る

(一)遗产描述
巴米扬山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洞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巴米扬是宗教、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数所佛教寺院的僧侣住在凿于巴米扬的山崖的小山洞内,有些僧侣在其居住的山洞内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鲜艳的壁画。他们以浮雕的手法从整片岩壁中分别凿出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释迦牟尼像与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应身佛像(应身佛,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应身),而后者又被认为是现今世上最高的立佛。围绕在这两座大佛像的洞穴超过上千个,覆顶的壁画、大小不一的泥塑或石雕佛像。
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巴米扬石窟全长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巴米扬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别开凿在东段和西段的两尊高大的立佛像,两尊大佛相距400米。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尊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大约雕凿于公元4-5世纪间。
200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i)(ii)(iii)(iv)(vi),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由于阿富汗战乱又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i):巴米扬山谷的佛像和洞穴艺术是犍陀罗派在中亚地区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遴选依据(ii):巴米扬山谷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这里的艺术和建筑遗迹是印度、希腊、罗马和波斯萨珊王朝影响交流的杰出见证,是犍陀罗学派发展一种特殊艺术表达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可以加上伊斯兰教在后期的影响。
遴选依据(iii):巴米扬山谷是中亚地区一种已消失的文化传统的特别见证。
遴选依据(iv):巴米扬山谷是一个文化景观的杰出例子,它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佛教时期。
遴选依据(vi):巴米扬山谷是西方佛教最不朽的表达。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朝圣中心。由于其象征价值,这些古迹在其存在的不同时期都遭受过破坏,其中包括2001年震撼世界的蓄意破坏。
(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此遗址同时也见证了塔利班政权无情摧毁两尊立佛像的暴行。这一事件在2001年3月曾震惊世界。

周辺の観光地

シルクロード

シルクロードは長安(現在の西安)と洛陽から始まり、甘粛省と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を通り、中央アジアと西アジアに至り、地中海諸国を結んでい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