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Mount Huangshan)

基本情報

ネーション:中国

宛先タイプ:二重遺産

詳細を見る

地理位置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东起黄狮 ,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气候特点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摄氏度左右。

地形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遗产地价值

1990年,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 (ii)(vii)(x),黄山(Mount Huangshan)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547)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成为中国世界遗产之一。

标准(ii):黄山风景区字唐代开始进入创作作品以来一直备受推崇。自帝国747年被命名为黄山以来,吸引了许多游客,包括隐士、诗人和画家,他们通过绘画和诗歌歌颂黄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创建一系列享誉全球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元朝期间(1271-1368),山上有64座寺庙。1606年,普门法师来到黄山,兴建了慈光寺,后扩建为法海禅院。明朝(约16世纪)描绘黄山已成为中过山水画家最喜欢的主题,从而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山水画派。黄山景色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激发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与作家。

标准(vii):黄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大规模的花岗岩石、古松、云海增色不少。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形成了天然石柱阵、奇峰异石、瀑布、溶洞、湖泊、温泉等戏剧性景观。黄山有72座壮观山峰,其中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

标准(x):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为全球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景区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达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属1805种,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南方铁杉等珍稀植物,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最为知名。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鱼类24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鸟类176种、兽类54种。主要有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苏门羚、云豹等珍禽异兽。

周辺の観光地

シルクロード

シルクロードは長安(現在の西安)と洛陽から始まり、甘粛省と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を通り、中央アジアと西アジアに至り、地中海諸国を結んでい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