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Ashkhabad)

Base Information

Nation:Turkmenistan

Destination type:Famous Attractions

Detail

阿什哈巴德市是土库曼斯坦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阿什哈巴德州首府,建于1881年,人口100万。位于土南部卡拉库姆沙漠和科佩特山交界处,占地约300平方公里。典型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极为充分。阿市有电力、食品加工、轻工、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工业部门。科学、文化和新闻事业较为发达。
阿什哈巴德也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与独联体各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德国、土耳其、英国、阿联酋和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与中国乌鲁木齐通包机。
(一)地理环境
阿什哈巴德市是土库曼斯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位于土南部卡拉库姆沙漠和科佩特山交界处,大约东经58度,北纬38度。海拨215米,占地约300平方公里。
属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1月平均气温2.1℃,7月平均气温37.6℃。平均月降雨量仅5毫米。
(二)人文环境
(1)宗教信仰
绝大多数阿什哈巴德人为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徒,严格地遵循伊斯兰教义。此外,古代突厥人的萨满教和拜火教也对土库曼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强迫生病的孩子跳过火堆,向病人的头部洒灰烬等,这些仪式并非伊斯兰教的特征。伊斯兰文化在土库曼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阿什哈巴德人很尊敬伊斯兰教的圣者。
(2)城市风采
阿什哈巴德曾受沙漠影响而严重缺水,但自从1962年卡拉库姆大运河通到这里后,市内缺水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市内主要街道的两侧铺设了一条宽半米左右的水渠,用以浇灌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土库曼人尤其重视植树造林,在阿什哈巴德城区及周边,到处可见大片新栽的小树苗。阿什哈巴德主要建筑物前、广场上、公园里,甚至道路隔离带上都设置了造型各异的喷泉。阿什哈巴德因此又被誉为“喷泉之城”。
市内花园、草坪和喷水池随处可见。苏联解体后市内新建的大型建筑有总统府,中立门、地震纪念建筑群、国家博物馆和孤儿院等。
阿什哈巴德的街道上,许多建筑物以萨·土库曼巴什(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总统的尊称)的画像为装饰画。随处悬挂“祖国,人民,土库曼巴什”,“21世纪将是土库曼人的黄金时代”(总统语)这样的标语。
数公里长的管道和数不清的喷灌设备不间断地为植物提供着必不可缺的水分。夏季热量充足,冬季几乎没有严寒,优越的气候条件将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植物园。
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后,政府决意把首都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色大理石城、水城和绿色之都。阿什哈巴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都市之一,所有新建筑都是由法国建筑大师设计、土耳其人承建的。建筑物表面被清一色伊朗产白色大理石覆盖,使整座城市显得洁白而明亮。
(三)风景名胜
(1)土库曼斯坦国家博物馆
由土耳其出资兴建,1998年11月12日开馆。博物馆位于阿什哈巴德市南侧,气势恢宏,占地22,5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主楼设会议厅,展厅、办公室、仓库、技术修复部和咖啡厅等。4个半圆形露天剧场在主楼外侧。博物馆展厅设独立厅、自然厅、原始史厅、古代厅、中世纪纪厅、民俗厅等,展品约2万件。
(2)阿哈尔捷金马和种马场
关于阿哈尔捷金马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4-3世纪。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此马体态匀称,威武膘悍,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性情暴烈,但驯服后却非常顺从。马神态威严,步伐轻盈。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由阿哈尔捷金马交配培育而成。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阿哈尔捷金马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据说,史书中的“血汗宝马”即源自阿哈尔捷金马。1945年朱可夫元帅检阅胜利仪仗队时所骑的就是阿哈尔捷金马。国际马业界极为推崇阿哈尔捷金马。1986年在巴黎凯旋门杯赛马比赛中,赢得冠军的阿哈尔捷金种马“丹辛格 · 勃里伊弗” 被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阿哈尔捷金种马场位于阿什哈巴德西南郊,始建于1922年,前身为里海养马厩,1992年改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1992年尼亚佐夫总统访华时赠给江泽民主席一匹名为“阿赫达什”(意为“白石”)的阿哈尔捷金马尚驯养在此。现土库曼斯坦共有五个国营大型马场,阿哈尔捷金马总数约2,000匹。1992年以来土库曼斯坦致力于向国际市场介绍阿哈尔捷金马,同美、法、俄、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有合作。
(3)独立柱
独立柱(俗称8条腿)是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阿什哈巴德城东南地区的土库曼巴什林阴路。独立柱柱高91米,表明土库曼斯坦于1991年独立。柱周围有众多土库曼斯坦历史著名人物雕像,西入口有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铜色雕像。
(4)地毯博物馆
位于阿什哈巴德市中心,1993年3月20日经总统批准建立。博物馆面积1,178平方米,陈列不同时期各种图案地毯、挂毯共 1,000余件。馆内展出2块巨型地毯,一块为土最大的地毯,294平方米(14m×21m),重1吨;另一块为189平方米(18m×10.5m)。此外,还展有百万线头地毯(1平方米有1,148,000个线头)和双面地毯等。土库曼地毯蕴含着土库曼民族的审美情趣。土库曼民族的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毯纹饰。现今的土国旗和国徽上都绘有地毯纹饰。
(5)鲁赫耶特宫
位于总统府对面,已成为阿什哈巴德市的象征之一。宫殿的大理石主体和天蓝色的圆顶与市中心建筑群浑然一体。会议大厅可容纳2,800人,根据需要还可用作歌剧厅、话剧厅和电影厅。一层设有各国首脑大厅。由法国“布伊格”公司承建, 1999年12月竣工。土第9届长老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和民族复兴运动联席大会于2010年12月27-29日在此召开。
(6)中立门
是阿什哈巴德市主要景点之一,位于中立广场,主建筑高75米,有电梯通往观景台和咖啡厅。三个支撑脚分别代表新土库曼斯坦三个不可分割的基础:中立、独立和民族团结。顶部12米高的尼亚佐夫总统金像随太阳方向旋转。1995年12月12日,联合国18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地位,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土于1998年建成了中立门,它象征着土和平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展示了对世界的友好态度,表明对人类幸福未来的乐观和信心。
(6)地震纪念碑
位于阿什哈巴德市中立广场上,紧邻中立门和总统府。1998年10月6日建成。纪念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只十五米长的青铜公牛,公牛的颈上顶着一个皲裂的球体——象征着地球,裂开的地壳上有一位女子双手擎着小孩。设计思想取材于突厥民族的传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头巨牛驮着。女子与小孩则象征着永恒和人类的延续。下部是基座,基座的内部是地震博物馆,主要展出一些有关阿什哈巴德48年地震以前、地震后以及现今的风貌的图片。在博物馆入口处的墙上有一座壁钟,时针指着1点12分-阿什哈巴德地震的发生时间,以纪念这一惨剧-1948年10月6日凌晨1点12分阿什哈巴德发生里氏9-10级地震,死亡16万人,整个城市几乎被完全摧毁。
(四)民俗民风
(1)民族服饰
阿什哈巴德男子的民族服装为用黑色、白色和褐色羊皮缝制的高帽、领口精心修饰的长衬衫、肥大的裤子和东方式的长袍。阿什哈巴德女子穿着长及脚踝、领口精心绣制的长裙。阿什哈巴德姑娘喜爱戴头巾、编辫子并在发稍缀有各种装饰。姑娘们通常用绿色、紫色和蓝色等鲜艳的衣料缝制服装,在冬春季爱穿东方式长袍。阿什哈巴德新娘的装饰以独具特色和纷繁复杂著称,通常这些饰物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打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头饰、额饰、发饰、胸饰、腕饰和戒指。新娘的服装为东方式的丝绸长袍,还佩着避邪用的三角香囊,上面通常写有诗句或格言,用皮革和丝绸制成。
(2)习俗禁忌
按阿什哈巴德人习惯,在饭桌上吃饭的客人只要不起话头,主人就不会向客人提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应该让尊敬的客人吃饱饭后,由客人先谈话,这是一种礼貌。在交谈中,阿什哈巴德人从来不打断对方的谈话。在谈论问题时不大吵大嚷,认为吵闹是不体面的行为。在阿什哈巴德人家里,在最明显的位置上,往往摆放着被咬掉几口的面饼,这一古老风俗意在缅怀那些出征而未能返家的亲人们。

Nearby Scenic Spot

Silk Road

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ang‘an (now Xi‘an) and Luoyang, and passed through Gansu and Xinjiang to Central Asia and West Asia, and connected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