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我们山东最早的居民就栖息在沂蒙地区的溶洞中,他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以母为氏。
2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沂水县南洼洞遗址出土的若干石器和葛氏斑鹿角化石证明,古人类在这里聚居生息繁衍,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
10万年以前,随着族群的扩大,祖先们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来到临沂地区的沂沭河大平原上定居。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在境内有多处发现使用文字符号,沂河和沭河流域发现的近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二万年前的人类所创造。
1万年前,细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沂沭河流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开始驯养家畜,驯化农作物,开始了最初的原始农业活动,沂沭河流域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摇篮之一。
在史前阶段,先民靠他们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陶。采用稻米、蜂蜜和水果等原料制成一种混合型酒;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成了最早的传统的礼乐制度;夯筑高台基的房屋,开创了中国古代台基式建筑的先河。
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产生了构成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主体的东夷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色彩浓烈、丰富厚重的沂蒙文化,成为山东三大文化体系之一。
在距今8500年前后,东夷族群逐渐形成。他们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稳定发展。
虞夏时期
虞夏禹划九州,临沂之域构为徐州。《尚书·禹贡》记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沂”指沂水,“蒙”指蒙山。这一记载表明,沂沭河流域、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较为完整的古老文化区域。
公元前2053年大禹后裔姒少康中兴夏朝,封其次子曲烈于临沂域内的缯衍之地,以丝织品立国,故名“缯国”。
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出现过郯、莒、费诸方国。周灭商后,临沂地域分属齐、鲁等国,见于《春秋》的还有颛臾、鄅、鄫、鄟、阳、向、郯、根牟、於馀丘等国。
周朝时期
周时沂蒙属青州。
东周时期齐国所修筑的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沿泰沂山区分水岭向东至黄海,途经临沂沂水的穆陵关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关”。
周代初期的鄅国遗址距今3000余年历史,是临沂市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诸侯国之一,其国都被视为临沂城建城伊始。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除上述古国外,见于《春秋》 的有启阳、中丘、祝丘、鄪、祊、防、台、东阳、武城、丘舆、向、次室、蒙、郓、堂阜、密、鄢陵等17个大的城邑。这些大城邑的出现,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
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修筑启阳城作为鲁国东南屏障,成为今临沂老城的前身。
季文子在次室邑推行的“初税亩”被视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始。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
战国末年,楚国在临沂域内设兰陵县,成为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邑。春申君请荀子在此治邑治学,终老于兰陵,“兰陵多学”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
秦朝时期
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邪郡和郯郡。
西汉时期
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邪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
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阳城更名开阳并设为开阳县。
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临沂域内的郯县为徐州治所。
东汉时期
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邪郡、琅邪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光武帝的儿子琅琊王刘京到琅琊国的都城莒去“就国”,不久,他上书说王宫中多不便利,请求移到开阳,明帝于是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邱、赣榆五县与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交换。从此开阳隶属琅琊,琅琊郡改为琅琊国,开阳县成为琅琊国的都城,“琅琊”也成为临沂之代称。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邪国、东莞郡、泰山郡。
开阳一直作为琅琊国国都,封有琅琊王。
琅琊阳都的琅琊诸葛氏族人分辅三国,其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邪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4] 其中琅琊国是晋元帝司马睿的潜邸。
东晋时期
北魏中期琅琊国改作琅琊郡,后魏置北徐州治所琅琊开阳,北周改置北徐州为沂州。
临沂的琅琊王氏家族拥护司马睿南渡建立了东晋王朝,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隋朝时期
隋朝分属沂州(琅邪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时期
唐朝分属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
宋朝时期
宋朝分属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淮阳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
元朝时期
元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
清朝时期
清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属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莒州5县1州。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
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18年撤销。
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1943年9月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
1945年8月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相继建立过30多个县级和县级以上政权机构。其中属于县级的政权组织,一般称抗日民主政府,也有一些称作行署或办事处。这些县级政权组织,都独立的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分属鲁中、鲁南、滨海3个行政区行署。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划层次仍沿袭抗日战争时期,只是对区划作了某些调整。
1948年7月,鲁中、鲁南、滨海三个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鲁中南行政区下辖7个专区,49个县。至1949年10月1日,临沂地域分属沂蒙、尼山、台枣、滨海4个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9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9县。
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
1961年4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13个县市。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确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2日,国务院确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
1992年1月,莒县划归为日照市管辖。至此,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10个县市。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3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9县。
2013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至2016年年底,临沂市共有156个乡、镇、街道,3990个行政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