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hanbe(Dushanbe)

Base Information

Nation:Tajikistan

Destination type:Focus City

Detail

杜尚别是塔吉克斯坦的首都,位于北纬38.5度、东经68.8度,居民主要塔吉克人,其他民族有塔塔尔人、乌克兰人等。
(一)名胜古迹
主要博物馆有:国家博物馆、地方史志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艾尼文学馆、图尔松扎德(塔吉克诗人、社会活动家)文学馆等。
名胜古迹:塔吉克地质博物馆、萨马尼纪念碑、鲁达基纪念碑、艾尼纪念碑、图尔松扎德纪念碑。
(1)塔吉克地质博物馆
成立于1959年,原为地质矿产部内部展室,后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收藏各类矿石、宝石样品1.6万余件,但由于场地所限,只展出4500件,其中90%展品是塔本国出产的矿石,小部分是通过交换由其他国家提供的。展馆面积320平方米,展出了地质学的不同学科的展品: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博物馆既全面展示塔吉克的地质分布情况,又展示了矿产的分布情况,并展出了矿产和不同起源演化阶段的样品。
(2)萨马尼纪念碑
位于杜尚别市中心。萨马尼(又称“萨曼”)萨曼王朝(公元874-999年),由波斯人纳斯尔阿赫马德创建,因其祖先为波斯贵族萨曼得名。最初建都撒马尔罕,后为布哈拉(撒、布两市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萨马尼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0世纪上半叶国势最强,占据了包括今伊朗东部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后被喀拉汗王朝所灭。
(3)鲁达基纪念碑
位于杜尚别市东北角。阿卜杜拉·鲁达基(公元860-941年),出生于塔吉克潘吉肯特区,担任萨马尼王朝首席宫廷诗人40余年,一生写过13万首两行诗。其诗歌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讴歌理性、善良,被认为是塔吉克-波斯文学的奠基人。
(4)艾尼纪念碑
位于杜尚别市东南角。萨德里丁艾尼(1878-1954年),塔吉克作家、诗人,塔吉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其长诗"自由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沙米尔的残暴统治,“为了光荣的十月”吹响了人民为苏维埃政权而战的号角。
(5)图尔松扎德纪念碑
位于杜尚别市西部角。米尔扎图尔松扎德(1911-1977年),塔吉克诗人。生前任塔吉克作协主席。原苏联作协执委员会的秘书,曾获原苏联国家奖金;著名诗歌还有“祖国的儿子”、“永恒之光”、“亚洲之声”等。
(二)风土人情
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以耕作为生,畜牧饲养业也以因定饲养为主,流动放牧很少。由于受俄罗斯民族影响,塔吉克比传统的伊斯兰邻国(伊朗和阿富汗等)较开放和自由一些,并不完全遵守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塔吉克有自己的宗教领袖(穆夫提),普通百姓经常去清真寺做礼拜。婚、丧事及男孩子的割礼(5岁前做)都要请客聚会。
穿着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分明的四季换装。男子着肥大的白色衬衫、灯笼裤,外罩一件宽大长袍,腰束腰带或方巾,头戴绣花小帽或缠头巾,脚穿软质皮靴。女子穿一种类似丝绸做成的灯笼裤,配长衬或外罩彩裙,头扎白纱巾或丝绸巾,或戴绣花小帽,饰有珠子、珊瑚项链、手镯、耳环等。
(三)人文风情
杜尚别周围层峦叠嶂,有险峻陡峭的,也有光秃舒缓的。树林很少,甚至连草也很少。因此市里这片绿洲就尤为珍贵。人们尽心地爱护这片绿地,也尽情地享受这片绿地。人的生活与绿洲息息相关,人的性格也与这片绿洲密不可分。绿洲培育了杜尚别人的个性----友善、谦和、尚礼、明理。
看塔吉克人见面打招呼是件有趣的事。他们一般先不说什么,而是左手按胸,身体微微前倾,右手伸出去握对方的右手。然后俩人用面颊往左往右各贴一下,或用额头相互轻轻一碰。然后再开始寒暄。妇女们见面则直接把脸往左右各贴一下。这一过程显出非常亲密友好。让人特别羡慕。这种见面礼大概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塔吉克人的友善可以从乘公共汽车和中巴车上体现出来。他们对外国人非常热情友好,但对本国人亦是如此,决不厚此薄彼。在车上为老人让座就不必说了,青年人常给妇女让座,小孩给大人让座。买车票叫别人传递钱时不用致谢,为别人传递时也不要指望别人向你致谢,大家好像达成了默契:这是应该的,人人为我,我为大家。挂在嘴上的谢辞是多余的。司机在路口或别的地方,看见有人要横穿马路时,会主动把车停下,用手掌示意行人先过去。行人全部过完之后才重新起步行驶。车子满员时遇到路人招收上车,司机会一手把握方向盘,另一只手轻轻一摊,表示抱歉。车厢里总会磕磕碰碰,可你难于看到人们因为个人极限空间被侵扰而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听不到脚被踩一下或被拐子撞了一下而发出的怒吼、谩骂,甚至打骂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大家相互忍受,互相体谅,直到到达目的地。你不得不叹服他们这种忍让精神,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大多数塔吉克人的生活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他们崇尚自由,蔑视时间对人心的刻蚀和约束,不是让我去适应时间,而是让时间随我所用,他们对待时间总是那么具有包容性。不追求精确,只讲究个大概。这对欧美日本和中国人来说是难于理喻的。他们做事不慌不忙,迟到一下也能理解。在等车或等人时,为迟迟不来而愁眉苦脸,焦躁不安,怒火中烧的样子你见不着。
最让人深感惊异的是,这里的人们好像从来不会为一点区区小事斤斤计较,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吵架骂街的景象好像与他们无缘。人们说话总喜欢轻言细语。在商店里,集市上,人们讨价还价,买卖互利,决不会为一两个索莫尼和迪尔汗面红耳赤,或心里难平。别看这些人浓眉黑眼大胡子的有点吓人,可言行举止却相当文雅温和。从衣冠楚楚的绅士,到土里土气的农民,该怎么就怎么,做事干干脆脆,不啰嗦,不撒赖,不扯皮。因为他们尚礼,明理,有涵养。他们骨子里所浸透的宗教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们。十年 前的内战所造成的创伤也从反面深深地影响教育着他们。
在几乎什么东西都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对所谓的文明高雅、现代时尚趋之若鹜,不过却也逐渐忘却和丢失了一些原始质朴、纯真美好的东西。从森林植被的破坏,到空气污浊, 水质恶劣,从经济的飞速递增,到战乱频繁,人性堕落,人类进步的代价是如此惨重。可在世界的另一被人遗忘的角落,仍然有人安贫乐道,恪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崇尚自然,乐天知命,虽然与现代文明的反差较大,但他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依然我行我素,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民族的精神个性在生存发展。那份纯净,那份质朴,以及那份宁静,还真让人羡慕和景仰。
(四)饮食习惯
饮食塔吉克斯坦人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为主。农区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早餐一般为吃馕、喝奶茶,午餐吃面条,晚餐多以肉食为主。最佳民族食物:抓饭、烤包子、焖肉、牛肉汤。喜好砖茶、绿茶、红茶。喝茶时一般搭配一些干果、甜食等。
塔吉克人进餐时注重传统的礼仪和习惯,坐次有上下之分,长辈和客人坐上座,其他人围坐一圈,中间铺饭单(类似桌布),因不用桌椅,铺在毡子或地毯上)。端茶递饭按坐次先后,进餐时很少说笑。如有远方贵客来临,家有羊者即宰羊招待。宰羊待客时,主人将羊牵至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客人表示满意,即行宰杀。进餐时,主人首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客人割一块肉吃,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主人又将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请客人吃。然后主人拿起割肉刀,刀柄向外,请一位客人分肉,此时客人往往互相推让,或同请主人分肉。食毕,大家按伊斯兰教的传统,同时举起双手做“都瓦”(祈祷)。待主人收拾残肴,取走饭单后,大家才能起身,否则,将被视为不尊重主人。
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肉食以羊、牛、骆驼为主,忌食猪、马、驴、狗、熊等动物,禽类食用鸡、鸭、鹅等,忌食乌鸦和猛禽,并忌食所有动物的血。凡可食动物,宰杀时必须祈祷,未经宰而死的动物,一般成年男子不食其肉,但妇女和儿童可食。塔吉克人不忌烟、酒,但禁忌酒后做违反教规的事。
居住过去居住在平原和山前地带以土坯和泥掺草筑墙的平顶房,现 在多为砖瓦房。为防地震,建筑物多为平房及多层楼房,高层建筑很少。室内陈设仍保留传统的特点。窗户及门上的帐幔、被罩、客厅铺的餐巾、包馕用的餐巾、枕巾、手巾等织物均绣有稀奇的花鸟和美丽的图案。

Nearby Scenic Spot

Silk Road

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ang‘an (now Xi‘an) and Luoyang, and passed through Gansu and Xinjiang to Central Asia and West Asia, and connected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