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所在区域在我市主要分布在齐满镇、乌恰镇、哈尼喀塔木乡等地。利用羊毛绒加工编织毛地毯、毛毡、毛毡靴、缰绳等生活用与衣物用品。
处于天山南北中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理位置是北纬40°49′-42°38′,东径40°49′-42°38′部位。南北方193平方公里,东西方164平方公里,占地15.379平方公里,北高南下,属干旱气候。在我县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2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混合定居,总人口45万人,有8个镇、6个乡、4个办事处、8个农牧场,188个行政村、56个社区。
地理位置北高南低,属干旱、少雨气候,属典型的温和地带,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毛毡靴制作技艺分布于新疆范围的维吾尔族生存区域,包括喀什市、阿图什市、和田市、库车县、吐鲁番地区等。在我市主要分布在齐满镇、乌恰镇、哈尼喀塔木乡等地区域。
历史渊源
史记中对龟兹畜牧业方面的资料甚多,即在《宋朝历史·龟兹记》记载龟兹商人与游者,到宋朝宫廷时,为帝王献上所带金银、玉石和草药,还有骆驼等。1950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炳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牛、羊、马、骆驼的骨头。利用它们的毛绒加工编织毛地毯、毛毡、毛毡靴、缰绳等生活用品与衣物用品。
喀拉罕王朝时代,毡子加工技术更加发展,品种增多。在《突厥语大辞典》提到毡子衣物、防雨用的毡子雨衣、毡靴、毡袜等,可以证明在当时毛绒加工业就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维吾尔族毛毡靴制作技艺是很古老的手工业,可能是在原始畜牧业为生时代就已产生,属4000年前的楼兰古城遗址出土古墓里发现有毛线毯、毛毡靴和毡帽。2007年在北山牧场北面的戈壁,发现石刻纹理像形图案。在麻扎普坦、阿克下等地发现有锈毡,现收藏于库车博物馆。可以证实当时的毡子加工业较发达,用毡子不仅制作生活用品,它还是用于制作衣物常用的原料。
基本内容
毛毡靴制作制艺基本流程:首先把羊毛摊开,把羊毛里的赃物和羊粪取净,而且把用于做边上须子的长点的羊毛挑出来,再把羊毛放在席子上,再用特制工具弹弓把羊毛弹成软状,放进大容器里加温,弹好的羊毛平铺在席子上(约1.5公分厚)上面喷水浇湿,然后从一边开始向里卷,用绳子紧捆席卷使它成型,先做毡子,经过1小时候做成生毡子,再把生毡子铺开四叠挤压,如需做花毡靴染成所需颜色,用于毡子的花边图案,成品后按照所需的图案剪成花案。然后用手掌搓成一撮撮毛须,待用于毡靴的边缘装饰。
彩毡制作是先把竹席子铺在平整的地方,在席子上平放剪好的花案,根据所需颜色铺好,铺好的羊毛上浇水,打击用具把面打平后卷起来,再用绳子捆紧,有2-3人用劲踩,到这阶段毡子花案基本成型。把捆绑的席子打开,再将生毡子一点点的卷,边卷边用手和胳膊压住,这是为了毡子更加结实,毡子面成干粒状,晾干硬化之后,就算做成。做成好的毡子材料特别涉及一种毛毡鞋。毛毡鞋具有保暖性强、透气性好、穿着舒服、养脚及价格便宜的特点。
传承谱系
维吾尔族毛毡靴制作技艺是古老手工业之一,可能是在原始畜牧业为生时代就已产生,维吾尔族步入农业生产时期,将畜牧业融为一体,在农业生产中用牲畜粪便做肥料,种植庄稼,获得收成,利用毛绒加工编织毛地毯、毛毡、毛毡靴、缰绳、生活用品、衣物等等,并以适应性世代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
我市世代继承毛毡靴制作技艺的人较多,第一代传承人买买提·莫拉尤甫(1878-1972),传承弟子阿木提·哈力克(1906年-2009)年,后来传授给了玉苏甫·阿木提1963年出生,健在,再由他儿子艾山江·玉苏甫下一代传承人。
基本特征
维吾尔毛毡靴制作所需毛料产量不是很多,但只有其中的羊毛可作为原材料加工毛毡,其它种类的毛绒不适用。
1、各类毡靴的图案种类、花案种类、颜色种类与在毡靴表面展现的艺术价值的融合使毡靴变得更美观大方。
2、毛毡靴表面的不同花案、各色花纹使毡靴更显得美观,穿着人更加舒服、温暖。
3、原材料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自家喂养的绵羊,割了羊毛后,给毡子制作匠人支付工钱,就能做好使用,成本不高。
4、传统手工制作的毛毡靴结实耐用、适应新疆的干燥温和气候,不会腐烂。
5、因毛质用品,需注意防潮,具有防潮驱虫的作用,还应经常拿出去晾晒,这样会大大提高毛毡靴的使用率。
主要价值
1、传统毛毡靴制作技艺是维吾尔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品性的强烈体现,在研究传统民族文化和手工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手工制作的毛毡靴性能好,成本低、适合农牧民生活中使用、广受喜爱。
3、具有地方性、能够体现维吾尔族本土生活、民族特色,价格合理、花案艳丽、表现性强的手工艺品。
4、保温性能好,有益人体健康,驱寒除湿,而且对关节疾病具有保健、医疗作用。
濒危状况
1、随着现代机械化发展,市场上廉价仿制棉靴等用品的出现,如羊毛毡一类的传统制作用品慢慢被取代,毛毡靴使用农牧民越来越少。
2、随时代的进展,现在的人民生活对这类传统手工作业产品的需求降低,而且其它用品替代,原料缺乏、质量不过关,致使手工毡靴加工从90年代开始停滞,现这手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灭绝。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各乡镇党委、政府通过采取减免传承人的义务劳动等一系列措施,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进行鼓励。
2、对从事并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人,实施各类优惠政策。
3、加强培养徒弟之外,在各乡镇和村、社区开办专业性培训班,并培养了一部分学徒。
4、为了使群众对此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了有计划、规范性的宣传活动。
5、做好普查、整理、立档工作,并建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