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岩盐食具器皿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拜城县

经纬度坐标:82.27839294 ,41.81880056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吐尼亚孜·阿西木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4

申遗单位:拜城县文化馆(克孜尔歌舞团、电影放映中心)

申遗负责人:吐逊·木沙

申遗联系方式:19390581051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37`-83°03`,北纬41°24`-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吐孜贝西村(维语:盐山头)位于拜城镇西北20公里,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两个村民小组,110户,650人;绝大数居民为维吾尔族。该村有耕地2200亩,以农业为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胡麻等。

吐孜贝西村就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传承地。

流布区域

拜城县拜城镇吐孜贝西村

历史渊源

拜城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要冲,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全县现有各类文物点67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特殊的自然环境、重要的地理位置、多样的民族风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拜城地方文化在带有中华文明一体相连共性的同时,又独具风格。民间文学、歌舞艺术、音乐美术、商贸习俗、工艺制作、游艺竞技等诸多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拜城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可追溯到较远时代,迄今有数百年历史,据县政协原副主席斯堪德尔.马木提(71岁)介绍,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在他幼时较为多见,多为宗教人士和社会上层人士居有,一般用于盛大宴会;知名宗教界人士乌斯满.买买提也持这一观点,认为此器有可能是先民祭祀所用。岩盐器皿世代传承人吐尼亚孜.阿西木说,他是自幼从祖父手上学得此艺,由于传承范围小,至今成为绝技。

基本内容

拜城县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流传地吐孜贝希村,位于拜城县拜城镇西北,直线距离18·6公里,地处台勒维丘克河西南面的河谷地,西部为山区。村西喀拉亚尕奇山沟通往塔特马沟,东与拜城盐厂为邻。村委会辖1个自然村,两个村民小组,110户,650人,绝大数居民为维吾尔族。该村有耕地 2200亩,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油菜、胡麻等。

该村因地处盐山头地段而得名,“吐孜贝希”,维语,意为盐山头。

拜城县岩盐(矿)储量十分丰富;吐孜贝希岩盐矿矿体长 1100米,宽 600 米,厚 80米,成椭圆小山。矿石主要为含泥砾(角砾)、团块和碎屑的石岩盐。氯化钠含量65-85%。拜城人食用该地盐巴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还有一个年产1·1万吨的食盐加工企业该地岩盐板结状态好,坚固耐用,易加工制作。据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一直有使用岩盐制作食具器皿的习惯,在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中,技术技巧最为重要,人的因素更为重要。岩盐食具器皿制作技术复杂多样,如打磨、雕刻等,还因原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技法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年工夫可以学到的。那些有高深造诣和精湛技巧,享有“能工巧匠”之尊的民间艺人,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不仅得心应手地运用技术,还会熟能生巧,有创造性地发挥,所以民族民间工艺中很多绝技令人叹为观止,拜城盐岩制品就是这一类

制作过程:

1、首先是选料,从盐山上选择出比较洁白、透亮,密度较强的结晶盐体,小心地从山体中凿下来,把需要的盐体采运到家中,放在一个比较宽敞的院落。

2、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形状,设计出想要的器皿,然后选出一块适合的盐体进行加工。

3、加工时先把盐体边缘多余的的部分用凿子慢慢凿掉,大概修饰出一个所需的形状。

4、当一块盐体被初步修饰出一定的形状时,然后用工具刀开始慢慢的镂凿器皿的中间部分,

5、所需的器皿定形后,用瓒铲及镂刻所用刀具进行精细的修饰和边框的镂刻。

6、为使加工好的器皿外观比较美观,对已经加工好的器皿进行进行打磨,这个过程必须要细心,而且还要掌握好轻、重的适度,因为结晶盐比较脆,经常会在加工过程出现破损的现象。

传承谱系

第一代:阿西木·卡斯木,男,1890出生,文化程度不详,传承方式为师传,学艺时间不详,居住地址拜城镇。

第二代:吐尼亚孜·阿西木,男,1923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识字,传承方式为父传,学艺时间不详,居住地址拜城镇。

第三代:托乎提·沙吾提 ,男,1966年6月16日出生,文化程度初中,传承方式为师传,学艺时间2012年,居住地址拜城镇。

基本特征

色彩艳丽,晶莹剔透,光洁如玉,硬度适中,易加工;一般为白色与赤者色相间,有团状暗纹或条状色斑;杂色厚料较易获取,但质地较差,易破碎,也不便过多冲洗,因此原因,器物较为笨拙,四壁较厚,成品多在数公斤以上。能耐高温,但易溶于水。

主要价值

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技艺起源较早,先民部落用它装置肉食,款待贵客,后来做工逐步精美,文饰华丽,用料考究,但也仅在上流社会流行。此项技艺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用返璞归真的理念对待生活,用开拓创新的思维改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用考古及探索古代饮食、民俗文化的价值。

濒危状况

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只有拜城镇吐孜贝西村有。

2、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的使用由以前的普遍性,到目前的禁止使用:

3、传承人吉力力·热西提是目前唯一通晓岩盐食具制作工艺的因他无子女,只有一个徒弟。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07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维吾尔族塔西吐孜比兰卡恰亚沙西(岩盐食具器皿制作)确定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对传承人吐尼亚孜.阿西木民间手工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 县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