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刀郎手鼓制作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瓦提县

经纬度坐标:80.50443 ,41.106121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

公布批次:第三批

项目编号:Ⅷ-42

申遗单位:阿瓦提县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何云

申遗联系方式:0997-51258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天山南麓,在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海拔1020~1064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绿洲平原,南部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南北两部交汇于叶尔羌河河床,是县境内最低地带。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是塔里木河的源流。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27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达甫又叫“手鼓”。新疆各地的维吾尔人都会用达甫(手鼓),只是弹奏的手法和节奏因地域而不同。

刀郎达甫(手鼓),流行于南疆刀郎地区的阿瓦提、麦盖提、巴楚、喀什等地,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刀郎木卡姆曲调演奏,是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刀郎木卡姆不像其他地域的木卡姆,光乐器都近十种,而演奏刀郎木卡姆的乐器只有四种,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刀郎艾捷克、达甫(手鼓),每一种乐器在刀郎木卡姆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刀郎达甫(手鼓)正是一个点睛乐器。

历史渊源

新疆达甫(手鼓),又称“达甫”。刀郎达甫(手鼓)是以其演奏技法及地域特色和音响命名。

达甫(手鼓)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期,达甫(达甫(手鼓))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1759年以后,达甫(手鼓)列入清代的回部乐。长期以来,达甫(手鼓)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和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的达甫(手鼓)形制略有不同,各具特色,音色丰富,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和民间歌舞伴奏。

刀郎达甫(手鼓)主要流行于南疆叶尔羌河流域的刀郎地区,主要用于演奏刀郎木卡姆音乐,因其地域特点及独具特色的刀郎木卡姆演奏技法,逐渐成为了刀郎木卡姆别具一格的演奏乐器。刀郎达甫(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在刀郎木卡姆演奏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总指挥。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

刀郎达甫(手鼓)”流行于南疆刀郎地区的阿瓦提、麦盖提、巴楚、喀什等地,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刀郎木卡姆曲调演奏,是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因此称其为刀郎达甫(手鼓)。

刀郎达甫(手鼓)的直径有24厘米、27厘米和28厘米等三种。阿瓦提刀郎木卡姆演奏中使用的达甫(手鼓)直径是27厘米和28厘米二种。

刀郎达甫(手鼓)选用桑树根子,用斧头,锛子等进行修正,在水中泡软4-5天,然后用火烤,把它弓成圆形,将其装到模子里放4-5天,对不平的地方用砍砍子和刨子进行刨光,然后用脱毛的山羊皮或小牛皮进行绷紧。达甫(手鼓)圈内安装28-30个带门鼻儿的铁环。

刀郎达甫(手鼓)并被誉为刀郎木卡姆演奏中的“灵魂”,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小牛皮。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达甫(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总指挥。

2、具体表现形态

刀郎达甫(手鼓)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刀郎人酷爱音乐,由于刀郎木卡姆的独特性和地域特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演奏风格与鼓点的花样繁多,有击心,敲边、滚、弹、拍等演奏方法。是最富有新疆民族特色流派的代表性打击乐器。

刀郎达甫(手鼓)是乐队的灵魂,也被人称为刀郎木卡姆的“灵魂的演奏者”。演奏刀郎达甫(手鼓)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双手手指交替拍击鼓面,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或重或轻,发出不同的“咯”“啮”之声,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它的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刀郎达甫(手鼓)既是用于刀郎歌舞的伴奏乐器,又可作为装饰品,因它有着浓厚的民族工艺特色,受到国内外游客欢迎。不少群众甚至将这种装饰品作为馈送亲朋好友的礼品。

刀郎达甫(手鼓)是在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活动和喜庆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之一。

传承谱系

艾合买提买买提1961年10月出生,现年51岁,1975年3月从艺,阿瓦提县沙依巴格社区居民,阿瓦提县刀郎歌舞团演奏员,擅长演奏和制作刀郎达甫(手鼓)。

第一代:吐尔地马木提 农民(1890年-1963年)73岁

第二代:尼亚孜吐尔地 农民(1909年-1984年)75岁

第三代:买买提尼亚孜 农民(1930年-2010年)80岁

第四代:艾合买提买买提1961年10月出生,51岁。

基本特征

刀郎达甫(手鼓)又叫“刀郎达甫”。刀郎达甫(手鼓)主要流行于南疆叶尔羌河流域的刀郎地区,主要用于演奏刀郎木卡姆音乐,因其地域特点及独具特色的刀郎木卡姆演奏技法不同,逐渐成为了刀郎木卡姆别具一格的演奏乐器。刀郎木卡姆不像其他地域的木卡姆,光乐器都近十种,刀郎木卡姆乐器只有四种,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刀郎艾捷克、刀郎达甫(手鼓),每一种乐器在刀郎木卡姆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刀郎达甫(手鼓)正是一个点睛乐器。

刀郎达甫(手鼓)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期,刀郎达甫(手鼓)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1759年以后,刀郎达甫(手鼓)列入清代的回部乐。长期以来,刀郎达甫(手鼓)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和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

制作刀郎达甫(手鼓)选用桑树墩子,把桑树的墩子锯成两厘米厚四厘米宽,把锯好的条子在水中泡软6天左右,然后烤烤火,边烤火边弓成圆形。刀郎达甫(手鼓)的直径一般在24厘米,27厘米和28厘米等三种。目前在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中演奏的达甫(手鼓)直径是27厘米和28厘米。

刀郎达甫(手鼓)主要用山羊皮和小牛皮,对皮子用传统方法进行脱毛,把脱毛的皮子绷紧在达甫(手鼓)的一面,达甫(手鼓)圈外抹一层胶,把绷好皮子用细绳拉紧,然后把做好的达甫(手鼓)在荫凉处放到4-5天进行晾干。

在绷达甫(手鼓)过程中,为了使绷好的皮子不松开,用细绳拉紧。如果达甫(手鼓)的皮子松开时,通过烤烤火,照照光,促使把达甫(手鼓)的声音更加响彻。在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活动中,刀郎达甫(手鼓)的声音越大,刀郎木卡姆演奏者的情绪越高。刀郎达甫(手鼓)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演奏风格与鼓点的花样繁多,有击心,敲边、滚、弹、拍等演奏方法,是乐队里名副其实的总指挥。

刀郎达甫(手鼓)既是用于刀郎歌舞的伴奏乐器,又可作为装饰品,因它身上有着浓厚的民族工艺特色,备受国内外游客欢迎。不少群众甚至将这种装饰品作为馈送亲朋好友的礼品。

主要价值

刀郎达甫(手鼓),是刀郎木卡姆音乐四种演奏乐器中的击节乐器。刀郎达甫(手鼓)的直径一般在24厘米、27厘米和28 厘米等三种。目前在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中演奏的达甫(手鼓)直径是27厘米和28厘米。演奏时用手执鼓,拍击鼓面并摇动鼓身,是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主要伴奏和击节乐器。

刀郎达甫(手鼓)是在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活动和喜庆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之一。

1、其它民族乐器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刀郎达甫(手鼓)是刀郎木卡姆中的击节乐器,是刀郎木卡姆演奏乐器中指挥乐器,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乐队总指挥。不论是从制作工艺方面还是从乐器演奏技法来看,都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维吾尔刀郎木卡姆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源于刀郎地区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用独特形式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而刀郎达甫(手鼓)也是刀郎木卡姆音乐演奏重要乐器之一。有丰富的演奏技巧,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演奏风格与鼓点的花样繁多,有击心,敲边、滚、弹、拍等演奏方法。多与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和刀郎艾捷克组成小乐队,是刀郎木卡姆伴奏与合奏中的击节乐器。

濒危状况

阿瓦提县的老一辈演奏刀郎达甫(手鼓)和制作艺人都已去世,现在能够纯熟演奏制作刀郎达甫(手鼓)的艺人寥寥无几,只有几名专业人员能熟练打击演奏刀郎达甫(手鼓),能够制作刀郎达甫(手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只有极个别的专业人员能够制作正宗的刀郎达甫(手鼓)。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明确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006年,阿瓦提县人民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刀郎达甫(手鼓)项目及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并鼓励他们收带演奏及制作方面的弟子,做好传承工作。

文化馆于1998年起每年开设“刀郎木卡姆世间艺人传习班”。

2003年举办了8-16岁青少年刀郎木卡姆传承班。

2005年县委政府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召开“首届刀郎文化研讨会”,进一步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目标。

2006年10月又成立“刀郎文化传承中心”、“刀郎民间艺术团”。

从2005年开始,共举办五届“刀郎文化慕萨莱思节”,为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也为进一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浓厚了宣传舆论氛围。

阿瓦提县委、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定了《阿瓦提县文化立县 建设文化大县实施纲要》。2012年3月,向自治区积极争取阿瓦提县刀郎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项目,预计2012年年底前该项目将落地阿瓦提县,传承中心项目落成将为阿瓦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展示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