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萨玛瓦尔舞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库车市

经纬度坐标:82.97404729 ,41.71617699

非遗类型:传统舞蹈

非遗级别:自治区级

非遗传承人:艾合买提·莫莱克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Ⅲ-2

申遗单位:库车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传承中心)

申遗负责人:罗志娟

申遗联系方式:18096999808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库车古称龟兹,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繁荣的过度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灿烂的而悠久的龟兹文化,素有“西域乐都”和“歌舞之乡”的美誉,境内有以龟兹文化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有各类古遗址80余处、石窟500多个,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库车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地理处境为北高、南低,呈缓坡形,北部高山终年积雪,属大陆温和气候,年降雨量65.3厘米,平均温度在11.4℃,气候变化悬殊较大,最高可达41.5℃最低温度达0下27.4℃。地理位置为北纬40°49′- 42°38′,东经40°49′-42°38′,南北长193公里,东西宽164公里,总面积15379平方公里。库车市是人口较多的县城,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2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混合定居,总人口达65万人,辖8个镇、6个乡、4个街道,223个行政村、36个社区。

库车地外平原、河流渠道纵横、土地肥沃,农牧业生产发达,盛产粮棉、瓜果、牛羊马驴等。目前,库车是国家和自治区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电力工业基地之一,是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也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气源地。

流布区域

此舞蹈原先在库车县民间范围内流传,主要分布在库车县库车镇、乌恰镇、伊西哈拉镇、齐满镇、哈尼喀塔木乡、玉奇吾斯塘乡、墩阔坦镇等地。二十世纪初,由自治区舞蹈家阿吉·热合满根据库车民间著名舞蹈大师吐尔地·阿不都热衣木黑娃演出的萨玛瓦尔舞进行整理编排,在乌鲁木齐等地正式舞台进行演出,从此舞开始走进阿克苏市、喀什市、乌鲁木齐市等飞区。

历史渊源

在现今库车维吾尔族民间歌舞中,除赛乃姆歌舞之外,尚有女子盘子舞、男子萨玛瓦尔舞,据新疆人民出版社《维吾尔族简史》称,公元943年,后晋出帝天福八年,“现代的麦西莱甫欢会在喀喇汗王朝时已经流行”。 麦西莱甫是民间歌舞的承载体,包容了龟兹歌舞,在克孜尔龟兹石窟伎乐壁画中就有关于盘子舞舞姿描绘,另据清代《西域图记》史籍记载:新疆曾是杂技艺术高度发展之地,盘子舞与萨玛瓦尔舞是姐妹舞种,萨玛瓦尔舞是在盘子舞基础上,将杂技艺术融进舞蹈。

库车是龟兹王国的首府,是龟兹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留有龟兹饮食文化高尚礼仪遗风。

早期的民间萨玛瓦尔舞,主要是在规模较大的餐馆、茶馆、街头进行演出,业主为了招徕生意,歌舞者为了谋取生计,为商业及歌舞艺人双方提供发展双赢舞台。

萨玛瓦尔舞蹈内容取栽于现实生活,维吾尔族民间习俗,视食物为无尚圣洁,为此,常将贵重之物、食品顶在头上进行携带,并且喜欢在歌舞氛围中进行餐饮。萨玛瓦尔舞歌舞艺人为了满足群众精神需要,在歌舞声中演艺面食制作,头顶茶盘献香茶内容。

萨玛瓦尔舞蹈动作较为高难,要求舞者有较高的杂技功夫与舞蹈功底,因此后继者寥寥无几,二十世纪初,从业者仅有人称黑娃的吐尔地·阿不都热衣木(1900一1985)一人,在街头餐馆、茶馆卖艺为生,黑娃天资聪明,酷爱赛乃姆歌舞,继承发展了父亲阿不都热衣木萨玛瓦尔舞技艺,从16岁开始萨玛瓦尔舞的演艺生涯。萨玛瓦尔舞蹈无一定程式,常常是根据环境变更即兴表演,舞蹈动作技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解放初期,已故的自治区著名舞蹈家阿吉·热合满,曾将黑娃的萨玛瓦尔舞从音乐、造型、舞步动作进行了重新编排,从而使流落街头、餐馆、茶馆、的民间萨玛瓦尔歌舞走上了歌舞殿堂。

基本内容

根据库车维吾尔族习俗,喜欢在歌舞氛围中进行餐饮,至今部分大型的餐饮饭厅、茶馆仍设有乐舞班子。民间早期萨玛瓦尔舞是由卖艺人在街头、规模较大的饭店、茶馆等地进行表演,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萨玛瓦尔舞是杂技与歌舞完美结合的男子独舞舞种,舞蹈由仿面食制作工艺头顶茶盘两部分组成,融歌舞杂技为一体,反映同一主题。第一部分:舞者在欢快乐曲声中表演舞蹈,迎接顾客光临餐馆享用美食、香茶,并模仿面匠师傅制作面食、和面、拉面、揪片子等工艺流程。第二部分:舞者头顶茶盘,采用杂技与舞蹈相结合,以沉稳,舒缓舞姿向客人献茶。舞者先是摘掉巴旦木花帽,头顶长约60公分木制椭圆形帕塔努斯茶盘,茶盘中央放置50公分高的紫铜雕萨玛瓦尔茶炊,四周分放四只茶碗,茶具共重约12公斤,造型华贵。舞者并在双肩、双肘及双手拇食指处,分别托起6只装满茶水的瓷碗,在舒缓的《木那捷提》舞曲中,屏气呼吸,表演高难舞蹈动作,表述迎客喜悦之情。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所述,经过整理编排的萨玛瓦尔舞蹈内容,包括音乐、造型、舞蹈动作等部分,音乐部分采用《木那捷提》乐曲,乐器有弦鸣乐器:都塔尔乐、弹拨尔、艾捷克、热瓦甫琴,膜鸣乐器有手鼓。造型及道具部分:头戴巴达姆花帽,内穿卡尼瓦衣滚边绣花衬衣,下穿长裤、皮靴,系上腰带,外穿袷袢长衣,头顶帕地努斯茶盘,上置萨玛瓦尔茶炊,四只瓷碗,双肩双肘双拇食指分别托起6只装满茶水的瓷碗,舞蹈动作:除汲取赛乃姆舞蹈营养外,并有独特舞蹈动作,前后部分分别为:1、垫步翻手;2、后点步转掏盖子;3、垫步浪肩;4、垫步开位浪肩;5、踏步扶胸;6、踏步翻手;7、跪蹲挽袖;8、和面;9、拉面;10、揪片子。后四部分:11、顶萨玛瓦尔垫步;12、顶萨玛瓦尔移双臂;13、顶萨玛瓦尔转圈等。

传承谱系

20世纪20年代,在库车镇能够表演萨玛瓦尔舞蹈仅有人称黑娃的土尔地·阿不都热衣木(1900 – 1985)一人,流落街头、餐馆、茶馆卖艺为生。20世纪50年代,自治区著名舞蹈家阿吉·热合满,将黑娃表演的萨玛瓦尔舞蹈进行重新整理编排,搬上舞台,从此萨玛瓦尔舞蹈得到初步完善。 20世纪80年代,库车县文工团重新编排演出,现今民间萨玛瓦尔舞蹈艺人有拜克热·卡德尔,乌买尔·萨依木,尼亚孜·买买提,毛拉丁,艾合麦提·毛拉克,培养传承人吾买尔·热孜、阿布都热合曼、帕尔哈提、达吾兰。

基本特征

萨玛瓦尔舞是古龟兹人在民间创造的独特舞种,集音乐、歌舞、杂技为一体,音乐动听,舞姿沉稳、舒缓,饱含幽默,充满了劳动生活气息。有机地将民间的民俗文化,龟兹乐舞、杂技等艺术巧妙的结合,同时又把民间常用的饮食器具运用在舞蹈中,使人能够从中领略到纯朴的民俗民风。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需要表演者头顶12公斤重的托盘和餐具,手臂和肩膀上要放6个茶碗,对表演者要求较高,只有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能表演此舞蹈。

主要价值

属男子竞技性表演舞蹈。舞蹈音乐动听,舞姿优美,其舞蹈最大特点就是有机地把民间的民俗文化、龟兹乐舞和杂技进行巧妙结合,同时又把民间的饮食文化融入到舞蹈中,让人能够在舞蹈中领略到一种纯朴的民俗民风。

萨玛瓦尔舞是盘子舞的一种变体,而杂技色彩更浓。表演时,艺人头顶一个茶盘,盘中央放一只“萨玛瓦尔”茶炊,萨玛瓦尔周围放数量不等的小茶碗,双肩、双肘以及双碗上,各放一个茶碗,碗内盛满茶水,合着音乐起舞。

舞蹈的基本步伐与盘子舞相同,舞蹈时要求上身必须保持平衡,舞步稳健。双臂水平方向左右平移,身体左右转动,合着音乐节拍作缓慢的连续旋转等动作,难度极大。它对于研究维吾尔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濒危状况

1、受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以外此舞蹈在动作上技术性要求比较高,难度较大,因此传承人越来越减少。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电视机的普及,举办传统麦西来甫与文艺活动越来越少,没有良好的学习场所。

3、对于库车萨玛瓦尔舞的能手关心照顾还不足。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保护表演艺人,保护萨玛瓦尔舞内容及文化表现形式,加强对青年(继承人)的培养。

2、建立档案:深入各乡镇,全面对萨玛瓦尔舞进行普查,包括乐曲、服装、道具、舞蹈动作、不同表演形式,以及即兴表演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妥善保存调查资料及相关实物。

3、定期进行汇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使之得到完善保护。

4、选定和命名萨玛瓦尔舞蹈传承人,使之全面系统的传承下去。

5、与旅游系统联手,建立民俗旅游之乡。

6、库车县委、县政府已将萨玛瓦尔舞蹈工作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每年的政府工作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7、库车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了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