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编筐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市

经纬度坐标:80.33575795 ,40.94112839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莫名·伊斯马伊力

公布批次:第五批

项目编号:Ⅷ-1

申遗单位:阿克苏市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黄净

申遗联系方式:17707433118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遍及阿克苏市各乡镇,尤其是广大乡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位编筐技艺能手。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的编筐技艺呈现出季节性编制,如春耕、夏种、秋收季等。

历史渊源

柳条编筐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古时及现今的广大农村使用率较高,主要用来盛放果疏、谷物等。查阅历史资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塔里木盆地西缘的龟兹地区已广泛使用了中原地区传进来的锄头、犁铧等工具。《新疆简明史》(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四节 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影响的加深);1964年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晋墓出土一幅纸画,图作上有良田、庄稼、果木,有叉子、筢子等农用工具,而当时的农作物已有麦、糜、粟、菽、青稞、高梁等,由此可见,较为复杂的冶铁技艺当时已传入新疆地区,柳条编筐等技术偏含量相对不高的民间活技传入新疆地区应在此时期。阿克苏市的民间编筐技艺非遗传承,是新疆地区历史上各民族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证。

基本内容

编筐技艺有如下步骤:

1. 设计构思:在开始编织前,先根据所需边筐的用途和风格进行设计构思,确定边筐的形状、大小和图案。

2. 设计构思:将挑选好的柳条进行整理,去除杂质和不良部分,然后根据设计要求裁剪成合适的长度。

3. 起头编织:可以采用多种编织方法起头,如平编、绞编等。平编是将柳条依次平行排列,通过交叉编织形成边框;绞编则是将柳条相互绞合,增加边筐的牢固度和立体感。

4. 主体编织:按照设计的图案和编织方法进行主体部分的编织。在编织过程中,要注意柳条的紧密程度和整齐度,确保编筐的质量和美观。

5. 收口处理:当编筐编织到所需长度时,进行收口处理。可以采用隐藏式收口或装饰性收口,使编筐更加美观。

6. 整形与修饰:对编织好的编筐进行整形,调整形状和尺寸,使其更加规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饰,如添加装饰性元素、上漆等。

传承谱系

民间柳条编筐非遗技艺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承。在阿克苏市广大农村几乎每个村都会有一至两位会编筐的村民。

基本特征

技艺特点

1. 手工编织:民间柳条编筐非遗技艺完全依靠手工编织,每一个编筐都凝聚着编织者的心血和智慧。

2. 环保材料:柳条是一种天然环保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3. 实用性强:柳条编筐不仅具有美观的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用于盛放果蔬等农产品。

主要价值

阿克苏市的民间编筐技艺非遗传承,是新疆地区历史上各民族先民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证。

濒危状况

民间普遍存在该项技艺,尚不存在濒危情况。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阿克苏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融入市场产业布局等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7月阿克苏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遗传承项目;2021年4月,该项技艺被列入阿克苏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