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37`-83°03`,北纬41°24`-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
大宛其农场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县城西北部,与县城直线距离48公里,地处木扎提河冲积平原,北以卡普其尕依丘陵为界与老虎台乡接壤:西南隔木扎提河,与察尔其镇相望,与大桥乡相连,总面积为390平方千米,下辖8个全民连队,1个牧场和5个行政村。农区系扇形,土地属沙质盐碱地占10%左右,平均海拔1415米,气候湿凉。大宛其农场场部位于一连和托万买里村结合部,全场现有人口7044 人,配置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3所,还配置了派出所、卫生院、邮政所、农村信用合作社、兽医站、林管站、农经站、农技站、文化站、粮站等便民服务场所。
大宛其农场有汉、维、回、土家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组成,农场领导十分重视文化娱乐活动,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元宵节”等节日里,举办一些有趣的社火活动,比如:划旱船、踩高跷、秧歌、麦西来甫、歌曲、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这些文化题材来自于群众,又服务给群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流布区域
拜城县大宛其农场及周边乡镇
历史渊源
当今社火所具内容丰富多样,渊源各有不同。而民间“社火”是为纪念一起重大历史事件而得以形成并延续。具体事件系何朝代不详,相传,于春节期间皇城被贼兵突围,情急之下,当朝丞相设计,以“社火”形式脱离围困。具体由皇帝扮灯官先行,侍卫大臣紧随,手执器乐演奏,后有皇卫禁军男扮女装,载歌载舞,而各自暗藏兵器以防不测;皇后抱太子扮癫婆,丞相扮癫汉穿梭嬉闹于队列左右,表面装癫而实际做敌情查看与传递,整个队伍气势宏大,吹打弹唱,歌舞戏耍,新式多样,非常热闹,根本就是喜闹新春的氛围,而混过围城贼兵,一路出城而去。
基本内容
大宛其农场的汉族社火表演来自于1965年支援边疆的老知青,他们从祖籍地把汉族社火表演带入农场,大宛其农场的汉族社火表演深受全县人民的喜爱,每逢正月十五日闹元宵,大宛其农场的汉族社火表演给拜城县元宵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来自县内各乡的群众有幸观看了大宛其农场的汉族社火表演,无不拍手叫好。
一、主要内容: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主要分为高跷、旱船、舞狮子毛驴等民间杂要,它的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简朴,世代相传在漫长的演绎过程中不断变化完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参与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队,从脸谱的化妆可以看出扮演的角色,配戏的节目有《西厢记》《打銮驾》《打渔杀家》《白蛇传》《水浒传》《西游记》等塑造出一系列的人物,通过化妆表演的活灵活现,深受群众的好奇和喜欢,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旦:女性花旦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丑:丑角 文丑 武丑。狮子舞,民间俗称“耍狮子”,属拟兽类民间舞蹈、娱乐,也是社火活动中主要项目之一。分为文要和武要两种,文要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狮子的表演动作,一般皆模仿(拟)真狮子的各种生活习性,如:乱抖毛、搔痒、打滚、后脚直立等。其表演习俗:先“绣球引”,上场为“剪子步”然后依次是“引四角”、“打四角”、“小红拳”、“上桌子”、“跳四方”、“打直楞”、“叨绣”(或滚绣球)、“筛尘”等,但次序有时也有变化。
武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动,要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武要也表演“打直楞”、“跳四方”,但过多的动作是一套连一套的“小红拳”。其最惊险处,是引狮子跃上几个桌子支撑成的“假山”。这时,桌子上站着引师郎和狮子,一上一下,上下相连,引狮郎的手,可以伸进狮子口中:扮狮子的两个角色,可以从几个相支撑的桌子上跳下来,动作极为敏捷,不露任何破绽,直令观众瞠目。这在一般农村,不论引狮郎,还是扮狮身、狮尾的两个人,没有一点武术基础,是很难胜任的;稍不注意,就会居高掉下或两人脱节,摔成重伤。在配合方面,扮狮尾者在险要处跳跃时,要抱住前边扮狮首人的腰部,互相协调,向下跳跃观者无不惊心动魄。
表现的形式:大宛其农场社火队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兀宵节”等重要节日及重大庆典,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丰收和喜悦,逐步形成为拜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拜城各族人民群众喜爱。
近年来,农场社火队不断传承,参与者很广泛,主要有农场机关人员、职工、还有农牧民群众、学生等各类群体高跷、旱船、毛驴、舞狮子等,表演形式多见于“十字梅”“8 字”、“铜钱”、“剪子股”、“腰葫芦”等大花样,穿来穿去,变化万千。
传承谱系
第一代:赵学德 男,1903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为识字;传承方式:父传,已去世;
第二代:赵生财,男,1933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识字;传承方式:父传;现居住在拜城县大宛其农场;
第三代:赵春旺,男,1960年1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传承方式:父传,学艺时间:1980年,现居住在拜城县大宛其农场;
第四代:赵小明,男,1983年5月出生,中专文化程度,传承方式:父传,学艺时间:2001年,现居住在拜城县大宛其农场
基本特征
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已成为农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大宛其农场社火与内地的汉族社火表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大宛其农场的汉族社火表演有如下特点1、旋律结构特点: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的旋律主要就是由大鼓、大镲、小镲、锣、二锣等民间乐器合成的曲目“九龙翻身”、“乱劈材”等,以鼓点的快慢来踩点踩步子,2、风格的特点:乐器一敲,给人以激动紧张的气氛,马上就要投入到上战场的感觉,自由、欢快融为一体。
主要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民间社火,据说来源于古老的对士地和火的崇拜。这一活动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体现,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较为兴盛,多个地区则更为经典、更具影响力。据报道,这里的社火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丰富于明清延续至今,史书记载已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内容相当丰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2、社会文化价值:节庆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节庆仪式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文明,还是新兴的西方文明,包括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与文明传承都离不开特殊的节庆活动与节庆仪式。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文化是有独特而强大的生命活力的,其自身汰劣扬优的基因使文化之树得以常青永青。有时时势使然,文化形态迫于某种压力暂时退居幕后,但优秀的文化是阻隔不断的:各个朝代的当下文化理念可能会一时中断传统的文化过程但文化自身强劲的生命力能够修复暂时的表象断裂,实现文化的重生与新生。社火历经千年,虽朝代更替而文脉始终不曾断裂。即使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汉族社火表演一直在健康的延续,但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便又顽强地重新恢复并且创新性地发展起来。正月十五的汉族社火表演一直延续到现在。有道是,山重水复难断文化路径,天寒地冻也阻断不了文化的根脉。
濒危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迅猛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文化风靡各维吾尔聚居区,席卷了每个角落,使这些原本封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等传统艺术受到了强烈冲击,正在动摇着、分解着这个固有的本土传统艺术。各类流行文化渗入各个乡村、连队,青年-代对《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等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加之民间艺人日益减少,继承人的相继匮乏,这些以口传心授的艺术瑰宝,一旦散失将永不复得。《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高跷艺术老艺人大多已进入高龄,有的已过世,后继无人。由于社会的开放、时代的变革,导致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也随之改变,其原生态传承机制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大宛其农场社火》传承人几乎断代、后继乏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大宛其农场汉族社火表演》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已经遭遇严重濒危状况。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拜城县大宛其农场社火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1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拜城县大宛其农场社火确定为我县的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