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温宿县位于阿克苏地区西北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东隔木扎提河和拜城县、新和县为邻,南与阿克苏市毗连,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西北与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得名于古温宿国,是个半农半牧边境县。南疆铁路、国道314线自东而西穿境而过,民航机场距县城公路里程(下同)3千米,温宿县距地域性中心城市阿克苏市12千米,距首府乌鲁木齐1019千米,距乌什别迭里口岸203千米,距克孜勒苏托云口岸556千米,距红旗拉甫口岸878千米。
地形地貌:温宿县东西宽约 153 千米,南北长约 167 千米,面积 14202.46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6.67%。立着15座6000米以上的巨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29。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川密面,冰雪嵯峨,峭壁凌空,万仞攒空,具有独特的冰蚀地貌。是一座壮美瑰丽的立体水库,蕴含着丰富的奇珍异宝。冰川伸入峡谷,冰雪融汇成河,是各条河流之源。林木和高山、亚高山划地穿布其间,是县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 43.33%.由于不同水系的历史切割、冲击,形成以约 50 千米长的坎坡为界线的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击平原、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平川沃野,良田连片,水网纵横,是传统的农牧业基地。
流布区域
温宿县温宿镇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的先民早期过着游牧生活,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畜牧生产帮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便于骑马和提高骑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人们逐渐发明和改进了马鞍。
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与周边众多民族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与蒙古族等善于骑射的民族交往中,可能借鉴了他们的马鞍制作工艺和设计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马鞍文化。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维吾尔族地处丝绸之路重要地段,通过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交流,吸收了不同地域的马鞍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使维吾尔族马鞍在工艺和造型上更加多样化。
历史文献记载:《突厥语大词典》等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维吾尔族先民使用马鞍的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马鞍在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使用情况。如今,维吾尔族马鞍制作工艺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创新,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成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
选材:通常采用白桦树、白杨树等木材,木质坚韧、不易变形,且排汗性强。同时,还会用到牛皮、铜钉、玉石、玛瑙等材料用于装饰。
工序:由木匠、皮匠、铁匠、绣工等共同协作完成。包括鞍架制作、皮具处理、雕刻镶嵌、缝制等多道复杂工序。
木制镶玉鞍:以核桃木等优质木料制成,前后舌上镶有各色玉石、玛瑙等,鞍鞒两侧装饰绳带,属于高档产品。
木制雕刻漆画鞍:选用优质木料,在马鞍鞒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再用多种色彩的油漆进行装饰。
木制包皮铆钉鞍:木质鞍鞒包裹上等牛皮,用铜制铆钉铆制而成,铜钉加固结构的同时组成各种图案,两侧装饰鲜艳的丝绦或绳带。
木制包皮烤花鞍:用结实木料制成,鞍鞒上的装饰纹样通过烙铁或火箸烧烙而成,具有独特美感。
造型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根据骑手性别、年龄等差异进行设计,如女式鞍尺寸相对较大,前面是半月形鞍头,可抵挡劲风、保护身体,适合运输和照看小孩;男式鞍头较小,呈圆滑流线型,符合空气动力学,便于野外放牧时快速行动。
注重实用性:马鞍整体设计能与马背高度契合,不会对马造成伤害,同时让骑手坐得舒服,保障人在骑行时的安全和舒适,也方便骑手在马背上进行各种活动。
图案丰富:常见的有花草
传承谱系
艾木都拉·卡德尔:出生于温宿县,一直在温宿县生活务农放牧。于20岁起跟着父亲学习维吾尔族马鞍制作。
阿布都卡德尔·艾萨尔: 19岁起就跟着师傅学习维吾尔族马鞍制作。并且将这门精湛的技艺传给的徒弟艾买拉·卡德尔。
艾买拉·卡德尔:(身份证号:652922196704150558)小学文化程度,1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维吾尔族马鞍制作技艺,至今还在温宿县温宿镇东大街高桥小区1栋楼1单元3号开的有商店,商店旁边是他的维吾尔族马鞍作坊。
基本特征
选材精良:多采用杨木、松木等木材,木质坚韧、不易变形,且排汗性强;皮革则选用柔软度好、质量高的牛皮等,保证耐用性和舒适度。
工序复杂:需木匠、皮匠、铁匠等多工种协作,经原木切割、鞍架塑形、打磨、皮具处理、雕刻镶嵌、缝制等多道工序制成。
造型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依据骑手性别、年龄等设计,女式鞍尺寸较大,鞍头为半月形,可抵挡劲风、保护身体,适合运输和照看小孩;男式鞍头较小,呈圆滑流线型,符合空气动力学,便于野外放牧时快速行动。
注重实用性:整体与马背高度契合,不会对马造成伤害,同时保障骑手的安全和舒适,方便骑手在马背上进行各种活动,如放牧、叼羊等。
装饰风格: 图案丰富:常见有花草、动物、天象、器物、几何纹等图案,如牡丹、石榴、蝴蝶、喜鹊、日、月、云、水、山、八宝、直线、三角等,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
色彩鲜艳: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等,体现出维吾尔族热烈、活泼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
主要价值
实用价值:在维吾尔族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马鞍是骑马出行、放牧、运输等活动的必备工具。优质的马鞍能与马背高度契合,不仅让骑手骑行舒适,还能保证其在马背上行动自如,提高生产效率。
艺术价值:温宿县维吾尔族马鞍的制作融合了雕刻、绘画、镶嵌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鞍体上精美的图案,如花草、动物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文化价值:马鞍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维吾尔族人民对马的喜爱和尊重,以及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对于研究维吾尔族的文化变迁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温宿县维吾尔族马鞍制作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其制作和销售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木材加工、皮革制作、金属工艺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作为特色旅游商品,也吸引了众多游客购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价值:温宿县维吾尔族马鞍的发展历程与维吾尔族的历史紧密相连,它见证了维吾尔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通过对马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平、文化交流等情况,是研究维吾尔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濒危状况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马匹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对传统维吾尔族马鞍的需求大幅减少。市场规模缩小使得马鞍制作行业的经济效益降低,进而影响了从业者的积极性。
传承人才匮乏:制作温宿县维吾尔族马鞍需要掌握多道复杂的传统工艺,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马鞍制作技艺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选择现代职业,导致传承人才严重匮乏,传承链条面临断裂风险。
制作成本上升:原材料如优质木材、皮革以及用于装饰的金属、宝石等价格不断上涨,同时人工成本也在增加,使得马鞍制作成本大幅提高。这不仅导致马鞍价格上涨,影响市场销售,还进一步压缩了制作者的利润空间,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冲击: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使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影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有所下降。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维吾尔族马鞍,在新一代中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机制: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保护规划和政策,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同时,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传承和展示等工作。
开展普查与申报: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了非遗项目数据库。积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多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和地区级非遗名录。
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对传承人给予指导和帮助,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和水平。
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在中小学开设非遗展览,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地非遗文化。在社区举办非遗展览等活动,提高居民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景区,如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展示馆,让游客近距离欣赏非遗作品。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