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刀郎热瓦甫艺术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瓦提县

经纬度坐标:80.37443043 ,40.63594817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自治区级

非遗传承人:麦麦提·阿迪力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

申遗单位:阿瓦提县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何云

申遗联系方式:0997-51258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叶尔羌河下游,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马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人口约21.96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刀郎热瓦甫的演奏艺人及制作工匠艺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维吾尔族民间,即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

历史渊源

刀郎热瓦甫作为刀郎木卡姆中的主要演奏乐器,其制作工艺的形成和逐渐成熟离不开刀郎木卡姆艺术和刀郎文化的发展历史。

阿瓦提县是维吾尔刀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刀郎木卡姆艺术也孕育其中,并散发出着实诱人艺术魅力。刀郎维吾尔人的发展历史,同维吾尔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休戚相关。也正为此,“刀郎文化”既具有其鲜明的文化个性,又具有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共性。在现代维吾尔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汇、伊斯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整合,都对“刀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刀郎热瓦甫,是刀郎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是刀郎木卡姆的主奏乐器之一。早期的刀郎木卡姆乐器共鸣箱是方形,张两根皮弦弹奏。后来共鸣箱发展为三角形,弦变成了两根羊肠弦和一根钢丝弦。再经过发展其共鸣箱变成圆形或椭圆形。主体用桑木或果木制成,上蒙动物皮革,张3根主奏弦和7-14根共鸣弦,琴颈近似琵琶,上窄下宽,琴上无品。椐考,这一形制大约在公元4世纪以前形成。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所绘的乐器和现在的刀郎热瓦甫形制无多大差别。可见至少在新疆佛教兴盛时期,已经有了刀郎热瓦甫。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

刀郎热瓦甫琴长97㎝、宽20㎝左右,琴身的厚度一般在10㎝左右,琴头形制一般为几何形,也有雕刻成动物头形的,主奏弦长80-82㎝左右,另张11-14根钢丝共鸣弦。要安置13或17之间不等的旋钮,在上面的3个旋钮中要拉2根细弦,l根粗弦,在热瓦甫把柄一侧的10一14个旋钮之中都要拉上钢丝弦。其演奏特征左手以滑音、揉弦见长,右手以拨子(长约8㎝)擦弦击打蒙皮(勾弦、拨弦)见长。

2、项目工艺地区间的主要差异

从刀郎热瓦甫的制作中也可以看到地区间的区别。特别是巴楚、麦盖提等地方的刀郎热瓦甫与阿瓦提县的刀郎热瓦甫尽管与过去保留下来的热瓦甫形状是一样的,但是在近代以后制作的热瓦甫形状就有区别。为了使热瓦甫外形美观,现在制作的热瓦甫被改制成了像喀什噶尔热瓦甫那样,头部呈圆形,约长25厘米,弦把宽且粗,不宜滑动指法的热瓦甫。在弦把背部和头背上都有缀饰使原有的刀郎热瓦甫形状有所改变。自古以来,刀郎人都保持了在琴弦面部留许多小孔的习惯,卡龙琴、艾介克琴的面部也留有10—20个小孔。现在阿瓦提县的热瓦甫制作者不再重视原有的这种特点,因而现在就出现了另一种形状的热瓦甫,即在弹奏阿瓦提古老的热瓦甫的同时,也弹奏用现代技术制作的新兴的刀郎热瓦甫的两种情况。

3、具体表现形态(定弦)

主奏弦:(从左往右依次是) e、 #f、b。

共鸣弦:(从左往右依次是)﹟d2、 #c2、 b1、 a1、 #g1、 #f1、 #f1、 e1、 e1、 b 、b。

阿瓦提县刀郎热瓦甫的定弦,在演奏时还有变化。九套木卡姆,其中一、二、四、五、六、七、八、九用上述定弦,而在演奏第三套斯姆巴亚完木卡姆时定现则变化为:

主奏弦:(从左往右依次是)bb、c1、be1。

共鸣弦:(从左往右依次是)g1 、f1、be1 、d1 、d1 、c1、 c1 、bb、bb、 f 、f。

传承谱系

刀郎人生活条件恶劣,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获取。刀郎一人大多数都是自己制造乐器,经过多年的传承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刀郎热瓦甫制作工艺。这其中仍不乏有技艺娴熟的民间工匠和演奏艺人,现已确定的阿瓦提县境内在世的刀郎热瓦甫传承人有:

第二代:托尼牙孜·吐尔地、阿西木·艾山、买提·热合曼、艾则兹·阿不力孜

第三代:巴热提·阿吾提、阿不都卡得尔·木沙、买买提·玉努斯、阿不拉·依麻木尼牙孜

第四代:那麦提·买买提

注:以上多为家族式传承谱系

基本特征

1、制作程序和演奏特征。刀郎热瓦甫工艺制作分选材—截胚—抛光—蒙皮—张弦五部分,材料以桑木为上乘。其头部开凿直径17—20厘米的空窝,内部要凿2—4厘米深,背部扁圆,形状如铲勺,把柄长约60—75厘米,有些地方要安置13个旋钮,有些地方则安置17个旋钮,在上面的3个旋钮中要拉2根细弦,l根粗弦,在热瓦甫把柄一侧的10一14个旋钮之中都要拉上钢丝弦。制作时间一般需要7、8天或15天左右。其演奏特征左手以滑音、揉弦见长,右手以拨子擦弦击打蒙皮(勾弦、拨弦)见长。弹奏时,要依次拉1根细弦、l根粗弦,在其后面还要拉两根粗弦和两根钢丝弦,第一根细弦要调的和后面的双弦声音一样,拨子要轻弹钢丝弦,其它弦则要弹的重一些,弹片从琴弦上滑下,形成滑音,敲击在热瓦甫的面鼓上,通过发出一种声音后形成一种辅助的弦音。热瓦甫把柄上都没有按弦,按弦的手指不像其它热瓦甫那样频繁移动,刀郎热瓦甫所有的旋钮上都可以上弦弹奏,在没有弦的情况下,只有3根弦也可以弹奏。

2、历史的传承性与变革性。刀郎人对音乐、乐器有特殊的爱好。由于地处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中心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古代乐器就保留得比较完整。迫于对刀郎热瓦甫的热爱,刀郎民间艺人通过经验和想象制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器、非常适合表现刀郎木卡姆音乐的乐器,刀郎热瓦甫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艺术范围内的工艺杰作。一些源于其它地区的乐器如卡曼卡(艾捷克)、达普(手鼓)等爱渐为刀郎人所接受。

3、不可替代性。刀郎热瓦甫是一种弹拨乐器,由于它制作过程的工艺和演奏技巧的独特性,具有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性质。首先,指板上无品,一般缠丝弦为品,这样给滑音即兴演奏带来很大的空间,一弦(内弦)为单弦(D音),第二,三弦为同度(A)音,第四、五弦为同度(d音),另外,发声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拨子击打皮革并擦弦弹奏,这是在其它乐器中很少见的一中现象。同时,刀郎热瓦甫又是刀郎木卡姆音乐主奏乐器,最擅长表现和解读刀郎人的心理记忆,也是任何一件乐器都无法表达和替代的。

主要价值

1、刀郎热瓦甫是“刀郎文化带”地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刀郎文化特色。生活在塔克拉马干边缘的中心地区的刀郎人,远离城市,伊斯兰教化后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乐曲、乐器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这个地区古代的乐器和民歌就保留得比较完整。同时,当地的人们创作演唱的音乐和乐器,也具有强烈的原生态和冲击力。其中,刀郎热瓦甫是刀郎木卡姆演唱(奏)的主奏乐器之一,是维吾尔刀郎人木卡姆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是研究古、现代维吾尔刀郎木卡姆艺术的重要依据。不论是从制作工艺方面还是从乐器演奏技法来看,都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源于刀郎地区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用独特形式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而刀郎热瓦甫也是刀郎木卡姆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当地群众对刀郎热瓦甫的认同就好象京剧观众对京胡的认识一样,几乎所有的当地维吾尔居民都能懂得和解读刀郎热瓦甫的声音,只要刀郎热瓦甫的乐音响起,听到的人们就会随声附和,情绪其中。刀郎热瓦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声响音色、演奏技巧、工艺制作等方面,在维吾尔人民当中影响很大。

濒危状况

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音乐的冷场。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薄。日益扩大的经济、社会文化交往动摇着几千年来文化传承机制。

阿瓦提县的老一辈刀郎热瓦甫琴师均已去世,现在能够弹奏刀郎热瓦甫的琴师已寥寥无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中年人出于爱好,才学习弹奏刀郎热瓦甫。另外,传媒的进入,改变了新一代人的审美情趣,由于受现代科技的影响,电声演奏乐器和音乐器材铺天盖地而来,喜欢音乐的人更加热衷于电子琴、合成器、电脑音源等先进手段,传承传统刀郎热瓦甫制作技艺已经濒临绝境,刀郎热瓦甫只充当文化历史研究的标本。目前,只有极少数的“木卡姆其”自己制作刀郎热瓦甫,主要用于演奏刀郎木卡姆。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000之后,阿瓦提县政府开始对刀郎热瓦甫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并鼓励他们带热瓦甫演奏及制作方面的弟子,做好传承工作。

文化馆于1998年起开设“刀郎木卡姆传习班”。

2003年举办了8-16岁青少年刀郎木卡姆传承班。

2005年县委政府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召开“首届刀郎文化研讨会”。

2006年10月又成立“刀郎文化传承中心”、“刀郎民间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