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阿瓦提县

经纬度坐标:80.37443033 ,40.63594825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自治区级

非遗传承人:艾合买提·阿不都卡地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11

申遗单位:阿瓦提县文化馆

申遗负责人:何云

申遗联系方式:0997-51258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叶尔羌河下游,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马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人口约21.96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人民主要从事农业、农耕为主。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演奏艺人及制作工匠艺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维吾尔族民间,即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尤为著名。

历史渊源

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叶尔羌河下游的维吾尔族民间。即喀什地区的巴楚县、麦盖提县以及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阿瓦提县尤为著名。

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演奏及及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维吾尔族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年)发明的,自公元九世纪起,维吾尔人就广泛运用卡龙琴。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琴身用桑木制成,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喜庆、婚庆、丰收、过节等日子里,人们都会弹起木卡姆、跳起买西来甫来庆祝,在弹奏木卡姆中,主要乐器就有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其琴声有时象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时象春风中四处漫溢的沙枣香,清新柔顺,沁人肺腑;有时又象洁白的鸽子在碧蓝的天空悠悠的地翱翔,轻巧地翻飞;有时你会突然听到一声鹰的呜叫,悠悠颤颤,划过长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最喜爱的音乐,“口渴时的水、饥饿时的馕”。卡龙琴在清代被列入《回部乐》在新疆民间流行更广,并且作为珍贵乐器向全国范围介绍推荐。成书于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田》一书中,卡龙琴被译作“克尔尼’,记录此种乐器有十八档钢弦,左侧平齐,右侧和前后窄,用手弹拨。它经过维吾尔人民不断研制和改进,无论在形制和装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革新的提高。

 1956年新疆歌舞团乐队将卡龙琴正式搬上舞台,后来又被带到中亚、西亚和南亚诸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了这些地区的热烈欢迎。现经改进制做的卡龙琴,长97匣米,宽55厘米,高15厘米,设有23对钢弦,其外表美观,形制精良。

目前,阿瓦提县的卡龙琴制作技艺存在严重的濒危现状,老一辈卡龙琴琴师均以去世,现在能够弹奏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琴师寥寥无几,制作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人也都相继去世,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业者和少数热爱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艺术的“木卡姆其”自己来制作。

基本内容

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卡龙琴,琴身用桑木制成,共鸣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维吾尔人广泛运用卡龙琴,它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喜庆、婚庆、丰收、过节等日子里,人们都会弹起木卡姆、跳起买西来甫来庆祝,在弹奏木卡姆中,主要乐器就有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其琴声有时象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时象春风中四处漫溢的沙枣香,清新柔顺,沁人肺腑;有时又象洁白的鸽子在碧蓝的天空悠悠的地翱翔,轻巧地翻飞;有时你会突然听到一声鹰的呜叫,悠悠颤颤,划过长空,令人心旷神怡。

卡龙琴制作传承人主要是一些老艺人,他们主要以家族式传承。还有就是由相关部门组织的传承班进行传授。

传承谱系

1、第一代传承人具体资料遗忘,无从考证

阿不都卡地木沙 维吾尔族 1945.10 64岁 退休 在世 第二代

艾合买提阿不都卡地 维吾尔族 1972.10 37岁 干部在世 第三代

艾克拜阿不都卡地 维吾尔族 1985.2 24岁 干部 在世 第三代

2、阿不力孜 其他资料不详 去世 第一代

艾则孜阿不力孜 维吾尔族 1956.10 53岁 干部在世 第二代

阿不都卡地依明 维吾尔族 1974.6 35岁 农民 在世 第三代

3、第一代资料不详无从考证

巴热提阿吾提 维吾尔族 1954.3 55岁 农民 在世 第二代

基本特征

卡龙音箱呈扁梯形,状似半张扬琴,琴框桑木、核桃木制,面板、底板松木制。面板中间开一圆形音孔并嵌花朵状音窗,右侧设山口。琴左侧板置拴弦钉,右侧板置调弦钮。面板左、右两侧分别置条码、活动码。张十六或十八组钢丝弦,每组两弦同音。前边长42、后边长72、宽 50、厚13厘米。本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制成的卡龙,外形不变,加大音箱以增强音量,张二十二对弦,最低音d,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d—d3,扩展为三个八度。

演奏时,琴置于木架或桌上,右手持竹、木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弹奏,左手持铁制揉弦器(俗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右手技巧有单弹、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动音、压弦颤音等。如今已发展为双手各执一拨片,左手兼执揉弦器演奏。主要用于演唱《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伴奏、合奏及独奏。

主要价值

1、其它民族乐器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是刀郎木卡姆中的主奏乐器之一,是维吾尔刀郎人木卡姆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是研究古、现代维吾尔刀郎木卡姆艺术的重要依据。不论是从制作工艺方面还是从乐器演奏技法来看,都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维吾尔刀郎木卡姆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源于刀郎地区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用独特形式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而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也是刀郎木卡姆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音色、演奏技巧、制作等方面。

濒危状况

阿瓦提县的老一辈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师均以去世,现在能够弹奏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琴师寥寥无几,只有几名中年人弹奏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同时制作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的人也是所剩无几,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业者(木匠)和“木卡姆其”来制作。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2000年之后,阿瓦提县政府开始对维吾尔卡龙琴制作技艺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并鼓励他们带卡龙琴演奏及制作方面的弟子,做好传承工作。同时对卡龙琴表演和制作艺人进行了普查和保护。

文化馆于1998年起开设“刀郎木卡姆传习班”,内设卡龙琴班。

2003年举办了8-16岁青少年刀郎木卡姆传承班。

2005年县委政府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召开“首届刀郎文化研讨会”。

2006年10月又成立“刀郎文化传承中心”、“刀郎民间艺术团”。

2007年至2009年,我县对卡龙琴弹奏艺人和制作制作艺人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的系统的传承管理办法,每年举办1期传承班,进行教习传授。同时加大了传承保护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