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新疆乌什,古老而文明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塞外江南”、“半城山色半城泉”之美称,古称温宿国地,早在西汉就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边陲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扼口要塞之地。乌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烽火台、唐王寨、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众多,燕子山、九眼泉等自然风景区闻名全疆,也是西部“沙棘之乡”的一颗明珠。新疆乌什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地处东经78°23′41″—80°01′09″,北纬40°43′08″—41°51′12″,东西长约139.5千米,南北宽约124.5千米,总面积884.99平方千米.县城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111千米,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11千米。县境东邻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南有卡拉铁克山与柯坪县隔山相望,西与阿合奇县毗邻,北有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新疆乌什原古称温宿国地,西汉神爵二年(前60),隶属汉朝版图,归西都护府管辖。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班超定西域,设都护府于龟兹,温宿(乌什)归其管辖。清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侵占乌什,光绪三年(1877年)清军收复乌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乌什设置隶厅,置抚民同知、照磨各官,裁伯克各缺为乡约,归阿克苏道管辖,民国2年(1913年)改乌什直隶厅为乌什县,是为建县之始。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乌什县人民政权。2001年底,乌什县设1镇8乡2场。英阿瓦提糸维吾尔语,意为“新的繁荣”,新疆乌什县英阿瓦提乡境内驻有农一师四团,地处天山南麓的托木尔峰山下,东以库木艾日克河为界,与新疆温宿县的吐木秀克乡隔河相望,南去托什干河与新疆乌什县依麻木乡、阿恰塔格乡相邻,西依新疆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北伸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之伊塞克湖州相接壤,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是土地总面积最大的山区边境乡。新疆乌什县英阿瓦提乡以农为主,农牧兼顾,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料,英阿瓦提乡贡格拉克位于乡政府驻地东西直线离8公路处,1000余人口,全部为维吾尔族,耕地2000余亩。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天山南麓,在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下游冲积平原上,海拔1020~1064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绿洲平原,南部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南北两部交汇于叶尔羌河河床,是县境内最低地带。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是塔里木河的源流。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27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阿瓦提匹尔舞,又称“卡拉巴格匹尔舞”,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及其周边地区,如乌什县英阿瓦提乡等地。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底蕴,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匹尔”舞,是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公元几千年前在农牧民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最早分布的特点是新疆乌什县英阿瓦提乡卡拉巴格村,离县城有70公里路程,该村的男女村民至今继承、表演古代的维吾尔族“匹尔”舞,目前这种“匹尔”舞在英阿瓦提乡卡拉巴格村流传到今天。
匹尔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源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匹尔舞逐渐融入了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庆祝丰收、婚礼等重要节日的必备节目。
基本内容
维吾尔族“匹尔”舞是当地古老的舞蹈之一,也是原始社会文化和特征这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为表达盼望家乡光明和解放的心愿,通过“匹尔”舞来表达其心声,是维吾尔族人民自古以来成为民间成为民间生活习惯特征,其乐器“手鼓”具有当地风味,舞蹈形式多样,是一种与原始信仰相联系的程序性舞蹈,首先由“巴合希”在房顶上栓上绳子,组织几名“达班的”诵经,而后开始跳“匹尔”舞,并且按古老形式敲手鼓,在“匹尔”舞中,用赤脚踩上已烧红的“坎土曼”,再砍掉鸡头,拿上鸡头在跳“匹尔”舞人的头上旋转,摇摆火把,然后再用一把柳树条拍打,在囊上插上正在燃烧的木棍条。“匹尔”舞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出男女青年互相表达爱情,通过“匹尔”舞互交朋友,使“匹尔”舞活动更为活跃,“匹尔”舞的动作非常机灵迅速的动作表演,以相互靠近的形式迅速的旋转。维吾尔族“匹尔”舞的服装模式有维吾尔族在古代用大毛笔做的长袍大衣,刺绣的女士“巴达木”帽子,古老式立体裤子,各种刺绣的衬衣,继承了自古以来被使用的具有当地历史传统风味的服装。
匹尔舞是一种集歌唱、跳舞为一体的舞蹈。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会伴随着欢快的乐曲,跳出典雅、含蓄而又不失雄浑的舞蹈动作。匹尔舞的乐曲变化多端,每种变化中间都插有激烈的鼓声,歌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舒展悠扬,唱词内容多为赞美爱情的词语,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传承谱系
“匹尔”舞“巴合西”传承人是吉米西提·毛来克、艾合买提·玉苏甫、麻木提·依明、依明·依麻木尼牙孜。
“匹尔”舞“达甫班迪”(鼓手)第一代传承人:托乎提·麻木提,生于1914年,于1998年去世。
第二代传人:吉米西提·毛来克,生于1940年,为托乎提·麻木提的传人,至今传承着“匹尔”舞。
第二代传人:艾合买提·玉苏甫,生于1967年,与吉米西提·毛来克共同传承着“匹尔”舞。
基本特征
1、活泼、有趣味;2、欢乐、吸引性;3、具有地方乡土风情。
匹尔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音乐风格和服饰特点而著称。舞蹈动作流畅自然,既有欢快的跳跃,又有优雅的旋转;音乐风格欢快激昂,充满民族风情;服饰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力。
主要价值
维吾尔族“匹尔”舞属于自古以来,在历史上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发展组成部分,是早年于英阿瓦提乡卡尔巴格村产生的,其主要价值:“匹尔”舞是维吾尔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为下一代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有义务保护、传承他有意义的一面。
匹尔舞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民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匹尔舞也是维吾尔族人民团结友爱、欢乐祥和的象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濒危状况
维吾尔族“匹尔”舞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现在流传下来,曾在文革时期受到干扰,禁止表演,后来在当地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恢复演奏同时保留原风格,演奏至今,为保护和继承维吾尔族“匹尔”舞,需要加强保护措施,加以完整和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和各种新潮文化的影响,匹尔舞也面临着濒危的状况。年轻人思想的变化和生活步伐的加快,使得愿意学习、继承和保护匹尔舞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瓦提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维吾尔族“匹尔”舞的演奏者托乎提·麻木提(已去世),加米西提毛拉克(现年67岁)等民间艺人继承和挖掘祖先的麦西来普传统带到我们这个时代,在继承和保护维吾尔族“匹尔”舞工作方面作出了贡献。目前维吾尔族“匹尔”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保护措施得到了加强,当地群众对保护维吾尔族“匹尔”舞的意识有所提高。
阿瓦提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对匹尔舞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为民间艺人提供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够专心致力于匹尔舞的传承和发展;组织编排匹尔舞舞蹈,到各地巡回演出,扩大匹尔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编写翔实、系统的匹尔舞全书,全面介绍匹尔舞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