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波西卡拉手工技艺(薄馕)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乌什县

经纬度坐标:79.2242731 ,41.21813455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阿依先木·胡达拜尔迪

公布批次:第二批

项目编号:Ⅷ-51

申遗单位:乌什县文化馆(乌什县文工团)

申遗负责人:买合木提·肉孜

申遗联系方式:0997 - 6500090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乌什县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乌什县亚曼苏乡。乌什县亚曼苏乡位于乌什县城西14公里。地处东经79°15′,北纬41°12′,面积18万公顷。亚曼苏糸维吾尔语,意为“很厉害的水”,东邻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西与阿合奇县虎狼山乡交界,南连托什干河,北伸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是距县城最西边的乡,亚曼苏乡属典型的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以农为主,农牧兼顾,主要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豆类等农作物。 境内地势险要,有丝绸之路著名关隘“别迭里”,又称“勃达岭”,在古代中亚交通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国32年(1943年)边贸协议废止,停止通商。名胜古迹有别迭里烽燧,常有游人慕名前去游玩。

流布区域

新疆乌什县乌什镇及周边地区

历史渊源

据乌什县志记载,早在九世纪中期,少部分维吾尔族进入乌什县就集聚在县内生产、生活。其民间维吾尔族传统薄饼饮食的形成就开始流传,至今保留过去的民间传统饮食习惯。

基本内容

波西卡拉(薄饼)是乌什县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之一,主要在亲朋好友聚集做客时,东道主作为一种特别饮食招待客人。制作乌什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需要的主要原料有:小麦面粉、食盐、饮用水、清油、奶皮子、小洋葱、香菜等原料。其制作方法程序:先在木盆中放适量的小麦面粉,再加少量食盐拌均匀,加适量饮用水搅拌(面揉的软硬要适度备好),放在木盆中餳15分钟,开始准备小洋葱和香菜洗净、切细混合备好,然后将清油倒入铁锅中炼熟,稍凉后,加入奶皮子(奶油)烧热(用陈奶油为好)。最后将揉好的面揪成核桃大的面团揉好,餳10分钟,再用手摊开,然后用擀面杖擀薄,如盘子大小的满月形;用胡麻草、稻草、玉米秸秆等轻性燃料将锅烧热,用混合油涂抹锅底,将擀好的圆面皮放入锅中,面皮上面再抹一层混合油,再撒少许洋葱和香菜沫,然后放上第二张面皮,将面皮翻面,按同样的程序操作20分钟后完成。这样波西卡拉(薄饼)就做成了,将做成的薄西卡拉(薄饼)折叠好放入盘中就可以上席食用。

传承谱系

乌什县《维吾尔族薄西卡拉(薄饼)手工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传承为特征,以家庭母女相传承,是维吾尔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基本特征

乌什县《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手工技艺》的主要特征有:

1、 具有独特的民间风味。

2、 属于独特的饮食,具有口感好,令人回味无穷。

3、 此饮食为招待贵重客人或在节庆中制作、食用。

4、制作程序多,需要的材料多样,制作复杂、讲究。

5、是一种营养丰富、不含任何化学成份的绿色食品。

主要价值

乌什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手工技艺有悠久的历史,制作技艺已有近300年,与其他食物相比营养价值较高,具有展现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创造的价值。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2、具有不可替代的制作技艺价值,制作工序复杂,原材料多样,制作讲究方法严格;3、研究维吾尔族饮食文化有一定的科学价值。4、面向市场扩大生产量,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濒危状况

乌什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手工技艺,目前还保留着原有的制作方法,如果不抓紧保护,必将影响传承。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维吾尔族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年轻妇女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对过去传承下来的制作技艺难以接受,在世的传承人年龄已高。如果不加强保护,将面临濒危失传的危险。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10年已将乌什县《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手工技艺》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全社会进行公布。

2、由县文体广电局牵头,县文化馆具体实施,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对维吾尔族波西卡拉(薄饼)制作进行全面录制和拍照,积极向地区申报为保护名录。

3、组织相关专家对当地饮食进行研究。

4、由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接班人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