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铁皮制品技艺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新和县

经纬度坐标:82.60127168 ,41.55007532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买买提·克热木(去世)

公布批次:第一批

项目编号:Ⅷ-13

申遗单位: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申遗负责人:胡志东

申遗联系方式:0997—8122426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新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库车县隔渭干河相望,西以玉尔滚山为界与阿克苏、温宿县相交,北依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与拜城县毗邻,南与沙雅县英买力乡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80°55′~82°43′、北纬40°45′~41°45′。全县总面积8223平方公里,人口为14.5万;系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俄罗斯族、满族等10多个民族。民国11年(1922,)从库车县西乡析出12回庄,建立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930)改托克苏县佐为托克苏县,民国30年(1941)托克苏县更名为新和县。

新和县属于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是全疆粮棉生产基地之一。盛产棉花、小麦、玉米、瓜果等。新和县地处交通要道。远在汉唐时期,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就穿境而过。等级公路成网。314过道穿城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流布区域

新和县新和镇及周边村

历史渊源

根据口头流传的资料,我们智慧的先民们在从事农牧林业的过程中,在将自己加工制作的半成品和原材料,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亚大陆诸国巴扎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将欧洲的英、法、德等国的铜、铁皮制品以及原料带回,铁匠模仿生活中原有的皮囊、木缸或木桶、葫芦瓢、木箱、壁炉等原型的同时,借鉴欧洲各国的技巧,创造出了适合维吾尔人风俗习惯和生活需要的铁皮桶、水瓢和火炉等用品。根据现在的媒体介绍是从18-19世纪输入我县,这方面没有关于传承的明确记载,在1930-1940年间我县有几个有名的铁皮匠(孔阿勒特尔匠),艾山.卡尔、吾守尔.肉孜、艾买尔.热依木等,他们继承师业,利用铁皮原料,加工制作了部分适用的生活用品,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铁皮(孔阿勒特尔)加工技术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雕刻工艺,技术精湛,经久耐用,制作的精致生活用品有火炉、洗手壶(依维尔克)、水桶、铁皮箱、铁皮盒(恰木丹)等,满足了我县巴扎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将特别雕刻的大小铁皮箱、铁皮盒运往兄弟地、县销售,甚至成了喜爱维吾尔雕刻艺术的兄弟民族的收藏品。

基本内容

材料特征:铁皮是制作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材料,对材质的要求较高,以专用钢材进行工业碾压,压成平整的板材形式后,在经手工艺人加工制作成各种用品,它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钢铁合成材料。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莫莱克.卡尔,1860年生于托克苏巴扎,一生从事铁匠和铁皮匠职业,于1940年逝世。

第二代传承人:图尼亚孜.莫莱克,1916年生于托克苏巴扎,一生从事铁匠和铁皮匠职业,收女婿米吉提.嘎依提、买买提.热合曼等为徒,于1998年72岁逝世。

第三代传承人:买买提.克热木,生于1946年,于1960年拜吾守尔.肉孜为师从事此项职业,于2020年逝世

第四代传承人:阿布拉·库尔班,1967年8月在托克苏巴扎尤都斯社区一个手工艺家庭出生。于1982年起拜买买提.克热木为师学徒,他至今从事铁皮加工业,主要制作火炉、依维尔克、水桶、铁皮箱、恰木丹、铁炉等。

基本特征

主要器具:米尺、钢尺、角尺、大圆规、榔头(木榔头、铁榔头)、平面砧(硬质木料做的四方形、平面木墩、或同型铁砧)、砧架或角铁、(一般一面可做砧用,另一边是两根交叉硬木的砧面15厘米下开一5x5方钢穿过的洞口,从此洞口穿入一根3米长的尖头方钢,一般也称方框穿入制作)、冲子、凹头冲子、裁刀(裁铁皮专用)、焊锡、焊枪(有两种,一种是火焊枪,另一种是电焊枪)、烙铁、铅、嵌边机、钢钎、金属钳、榔头、各种预制模具等。文化特征:作为民族生活用品,根据维吾尔语言系统和中亚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似性,在表现生活用品共性的同时,又突出表现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工艺特征:铁皮加工业在没有高技术和特殊设备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钢钎或四棱钢砧(四棱两米长钢砧)、榔头、和几样简单的工具,技术精湛的师傅们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来。它要求师傅具有精工细作的技艺,这种技艺尚未在民间普及,在工业化高速普及的现代社会,这种手工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产品特征:它具有传统手工艺特性,并具有传承性,承接古代与现代工业链条,既保留了古老传统又适应了现代质量要求,是民族特需产品。它不仅满足了维吾尔族人民的需要,也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需要,它几乎填补了人类文化的一个空白。

主要价值

工艺价值:铁皮加工工艺具有独特性,其独特的凸凹花纹和民族特色,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相交错,产品精致,美观大方。在生活中具有亲切感和文明感,具有特殊的物质和精神价值。

技术价值:作为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器具,它具有经济和物质价值。制作和生产方法比较简单,原材料成本适中,通过简单的手工技艺便可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产品,它具有特殊的技术价值。

社会价值:铁皮加工产品的多样性,可满足各民族人民的日常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

濒危状况

(1)铁皮加工工艺是一项要求精雕细琢的工艺。现代社会具有商品的多样性、快速流通性和经销营利性,加之从业师傅年龄老化,喜欢从业的年轻人较少,或者青黄不接,致使铁皮加工这一民间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局限,处于频危边缘。

(2)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方面变化的加大,现代城乡消费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太选用这种简单的手工产品,使这种产品销路受到局限,处于频危边缘。

(3)铁皮加工工艺出上述原因外,还由于生产技术、劳动强度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失衡(劳动量大,劳动报酬少,原材料价格高等)原因,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逐渐转产,处于频危边缘。因此挽救和保护维吾尔民族铁皮加工业工艺显得十分必要。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我县文旅局、文化馆领导于到城镇巴扎、各乡镇铁皮加工传承人的作坊和家庭走访,调查确定了维吾尔手工工艺铁皮加工技术,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确定将这一手工工艺项目列入保护项目。

(2)经地区有关专家先后多次调查论证,同意将此手工工艺项目列入保护项目,并参加了自治区和地区组织的少数民族手工工艺品展览,并取得好成绩。

(3)成立了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4)建立了手工艺传承人口述专题纪录,现场技术作业过程录像和摄影档案。

(5)多次组织了全县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宣传。

(6)经县人大批准,于2008年1月将维吾尔手工艺“铁皮加工技艺”这一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列入“县级保护项目”,并作了一系列的工作。

(7)经申报2008年10月13日成功纳入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公布的第一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