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传统乐器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温宿县

经纬度坐标:80.59844062 ,41.28840822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买买提依明·依不拉音

公布批次:第三批

项目编号:

申遗单位:温宿县文化馆(文工团)

申遗负责人:刘浩

申遗联系方式:0997-4027108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东经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东隔木扎提河和拜城县、新和县为邻,南与阿克苏市毗连,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攘。

温宿县东西宽约153千米,南北长约167千米,总面积 14215.1平方千米。县北境托木尔山汇,耸立着15座6000米以上的臣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雄视群峦;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拱卫其北;高程6934米的台兰峰护驾其东。

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北部山区面积7980.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6.17;南部平原面积6320.2平方千米,占43.83%。温宿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产蒸发量大,昼夜温差悬殊。年均气温10.10℃,极端量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27.4,太阳辐射年均总量140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747.7小时。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年均蒸发量2002.2毫米。年均无霜期185天。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的影响,温宿县资源丰富,形成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饲养和栽培动植物种类繁物种类繁多,品种优良。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类为主。温宿县盛产大米,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南疆稻乡”之美名。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也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名。

温宿县有5乡、5镇、12个农林牧场,105个自然村,总面积 46000 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21个民族。

流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克孜勒镇、佳木镇、恰格拉克乡、古勒阿瓦提乡。

历史渊源

温宿历史文化悠久,古称“姑墨”,古代姑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居于丝绸之路的中道。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的姑墨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达甫、艾捷克等。在形制结构、音序排列、音域音色等方面经过长期改善已基本定型。

基本内容

制作各类乐器的过程:

1、根据维吾尔族乐器的种类进行选材,确定好适用的木材。

2、以乐器的性质、形状、大小量裁备料。

3、纯手工进行刻、雕、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形成乐器模胚。

4、用兽骨拼成各种图案来装饰不同风格的维吾尔手工乐器。

5、然后喷漆、烤制。

6、再用兽皮或者桑木制成琴面。

最后安装琴弦,琴弦一般为真丝线、钢丝线。一般都塔尔琴弦用真丝线;弹拨尔、艾捷克等琴弦用钢丝线。

传承谱系

第一代 冲拉洪·巴亚洪,出生去世时间不详,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人。从小家里穷,又喜欢乐器,在当地跟制作乐器师傅学,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

第二代 巴吾东·冲拉洪,(1871年-1932年)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人。从小受到父亲冲拉洪·巴亚洪的影响,渐渐学会制作乐器,自己摸索了几种制作的乐器,在当地很有名声,并传给了儿子巴力提·巴吾东。

第三代 巴力提·巴吾东,(1890年-1946年)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人。他跟父亲巴吾东·冲拉洪学会了制作各种民族乐器,也经常给别人调音、维修各种乐器,在当地很有名声,他有4个孩子,当时有传男不传女思想,就传给了他两个儿子依不拉音·巴力提和卡德尔·巴力提。

第四代 依不拉音·巴力提 (1915年-1978年)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人。他和弟弟卡德尔·巴力提从小受他父亲巴力提·巴吾东的培养,会制作很多种民族乐器,在当地很有名声。 1973年4月,依不拉音·巴力提经历种种原因,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投靠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镇的亲戚,并在温宿县佳木镇外合派村安顿下来,继续制作各种民族乐器,养家糊口。经常为邻里好友调音、维修各种民族,时间长了村外的农民都知道了佳木镇外合派村有会制作的乐器能手。并传给了唯一儿子买买提依明·依不拉音。

第五代 买买提依明·依不拉音 (1954年3月-至今)新疆喀什麦盖提县人。他在13岁开始向他父亲依不拉音·巴力提学各种制作乐器,19岁跟着父母亲到温宿县佳木镇,在佳木镇跟他父亲依不拉音·巴力提开了制作乐器的小作坊。佳木镇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演出的乐器大多来自于他的手工作坊。他在制作乐器过程中,经常研究亲戚朋友拿来没有做过其他民族的乐器,为此摸索出很多民族乐器,他会制作30多种乐器,手工作坊乐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并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和艺术水平,一年中能制作乐器两百多把,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和阿勒泰、塔城、伊犁、哈密等地。一年下来,乐器能为家庭带来三万多元的收入。他的叔叔卡德尔·巴力提(1918年-2007年)一直在喀什麦盖提县巴扎佳木乡,他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也没有带徒弟,就这样在他手中制作乐器的“绝活”失传了。

基本特征

维吾尔族乐器的音色比较独特。如热瓦甫音色淳朴、刚劲、具有强烈的穿透力;演奏维吾尔族音乐是,都塔尔、热瓦甫、艾杰克、手鼓等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演奏。尽管各自的演奏都不相同。但又融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独特的风格。

主要价值

1.文化价值。佳木镇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能走路时就会跳舞,能说话时就会唱歌。他们的音乐才能与生俱来,佳木镇托万克吐曼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吐曼麦西来甫”。他们演出的乐器大多来自于佳木镇依布拉音老人的手工作坊。手工作坊乐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并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和艺术水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2.实用价值。维吾尔族乐器在维吾尔族民间广泛流传,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并在家庭聚会、喜事宴请 、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维吾尔族乐器的音色比较独特。演奏时艾捷克、热瓦普、都塔尔、手鼓等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演奏。尽管各自的演奏都不相同,但又融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独特的风格。

3.社会和经济价值。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沉积下来的传统民间乐器是音乐文化不断发展、演变而留存下来的物质载体。它即是专业演奏乐器,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实用与收藏价值极高。

濒危状况

由于维吾尔族传统乐器是纯手工制作,纯手工费时、费力、经济效益见效慢。同时,现代电子乐器对传统乐器产生强烈冲击,民族乐器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原来制作乐器的工匠们逐渐放弃制作,另谋生路。近年来,乐器制作的老艺人相继谢世,而年轻人在制作技艺上又不成熟,对传统音乐情感淡漠,一味追求新鲜、时尚。造成新疆本土的传统乐器在传播、继承、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危机。乐器生产与制造的工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某些传统技艺甚至濒临失传。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建立传统维吾尔族乐器保护体系和传承人认定机制。

2、对制作乐器艺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及物质方面的奖励,鼓励他们为传承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尽心尽责,并培养新一代传人。

3、对制作乐器艺人进行摸底,通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抓紧时间培训学徒。

4、县、乡联手积极对外大力宣传,并给予民族乐器产业政策上的扶持;同时,邀请制作乐器的老艺人们参与乐器生产,给老艺人们一个展示技艺、传承技艺的舞台,以保护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

5、对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变成档案,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