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天籁出渭水,古音彻九霄”。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位于依其艾日克镇政府以西北3公里处,距新和县城2.5公里,加依村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45户1339人(常驻186户),其中脱贫人口132户488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较为完善的村庄,是新疆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乐器制作地之一,是新疆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动代表。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美誉,加依村也凭借此项技艺于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村寨、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3年被国家住建部等6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4年被国家文旅部列为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其少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布区域
加依村的乐器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村里的乐器制作大师其中1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村有120余人从事乐器制作,涉及27类、50余种,涵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传统乐器。
历史渊源
2008年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天籁加依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村寨,2020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从事乐器制作,言传身教、匠心传承,延续了300多年。
基本内容
依托本村优势,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6户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示范户,投资30万元资金成立了少数民族乐器专业合作社,创建合作社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5座,扩大手工乐器生产车间规模,购置加工设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手工乐器向精致化改变,同时多方协调,成立家庭式手工作坊15个,带动全村106户254人从事手工乐器制作,在加依村成功打造打造集“乐器原材料储备、加工、培训、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手工乐器制作产业园,有效提高手工乐器产业占比。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阿皮孜·那买提,1882年出生,1955年逝世,他继承了父亲(传承谱系不详)的乐器制作技艺,此后一生从事乐器制作并培养了徒弟(司马依·尤努斯、肉孜·买买提等人),主要制作的乐器有:都塔尔、热瓦普、弹拨尔、手鼓4种。
第二代传承人:司马依·尤努斯,1910年出生新和县加依村、1992年逝世;1928年投靠师傳(阿皮孜·那买提)、一生从事乐器制作,1960年他前往南、北疆有乐器制作的地方进行学习,对乐器的音色、外形制作方法进行改变。1962年在边制作都塔尔、热瓦普、弹拨尔、手鼓的研究并制作出了萨塔尔,他还利用自己的制作技艺改了乐器的颜色(加全黄色、本红色等),他一生培了20几名具有代性的有:努尔东·司马义、艾依提·依明。
第三代传承人:努尔东·司马义,1954年出生,初中文化,1970年跟随父亲学技,现从事民间乐器制作。
艾依提·依明,1954年出生,初中文化,1970年跟随司马依·尤努斯学技,现从事民间乐器制作。
基本特征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是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演奏音色极富有表现力等特色,享有盛名。在《西使记》《元史·郭宝玉传》《钦定大清会典图》等历史书籍中有所记载,为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广泛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
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等四大类,主要有热瓦普、都塔尔、弹拨尔、艾捷克、萨它尔、胡西它尔、唢呐、达普(手鼓)、纳格拉鼓等。在形制结构、音域、音色等方面经过长期发展已十分成熟,极富特色。
热瓦普:全长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驴皮。琴头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上缠有二十八个丝弦品位。琴杆与音箱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琴杆、音箱上镶有驼骨、贝壳等装饰。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均用钢丝弦。新型热瓦普全长93厘米。音箱较大,采用多板拼合,蒙蟒皮,琴杆较短,上黏指板,嵌二十四或二十五个铜制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都塔尔:传统的都塔尔,构造与弹拨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都塔尔用桑木或杏木制成,全长120至130厘米。琴杆细长,指板缠十五至十八个丝弦品。音箱瓢形,用十一或十三块两端窄、中间宽的木板条拼粘而成。面板用桐木,上部开五个小音孔,组成花朵状,下部支有琴码。琴杆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正面和左侧面各置一双角状弦轴。有两条肠衣弦。琴身周围用贝壳和驼骨嵌以黑白相间的精美花纹图案。
弹拨尔:“弹拨尔”是维吾尔族所有乐器中最长的乐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像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核桃木制。琴杆细长,正面为指板,上缠十六至十八个丝弦品。音箱呈瓢形,琴杆周围和音箱背部用贝壳或驼骨嵌出各种装饰图案花纹。用钢丝弦五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度音,与中弦成四五度关系,音色明净,十分动听。
艾捷克: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琴杆杏木或梨木制。琴筒呈椭圆球形,用核桃木旋成,最宽处14.5厘米。前口蒙羊皮,皮面直径8.5厘米。底部设长杆支架。演奏时,支架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可奏出多种美妙好听的滑音、泛音、和弦和装饰音。
萨它尔:萨它尔又称“萨塔尔”,外形与弹拨尔相似,萨它尔多用桑木制成,一般长140厘米上下,长柄下部是瓢形音箱,薄木作面板,柄上用丝弦缠品位,乐器有一根钢丝主奏弦,有8-12根钢丝共鸣弦。因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独奏、合奏。据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记载,早在十四、十五世纪,维吾尔族民间就有了这种乐器,到20世纪50年代,萨它尔已遍布全疆各地,并成为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胡西它尔:胡西它尔,原名“艾西它尔”,是维吾尔族的弓拉弦鸣乐器。音箱呈梨形,用六块桑木或杏木拼合而成,面板用白松。琴头较短,正面粘有指板,无品位。琴头雕成百灵鸟形。设四个核桃木轴,有四条弦,琴头一侧另有七条共鸣弦。音箱底部有活动支架,用马尾弓拉奏。“胡西”维吾尔语是“欢乐”或“非常悦耳好听”的意思,“它尔”的译文是琴弦,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悦耳的弦乐器”。音色脆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唢呐:也叫新疆木唢呐,木管唢呐,维吾尔族双簧竖吹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是演奏“木卡姆”音乐的重要乐器,与“纳格拉”鼓一起演奏,可增加“麦西来甫”歌舞会的热闹欢腾气氛,现代的新疆唢呐,通体用硬质整木滚镟制而成,杆身较粗,喇叭口较小,全长约40厘米,通体用硬质花纹和图案,外表雕饰精巧美观,在管身上开有八个(前七后一)音孔,正面七孔中的最低音孔,偏向孔列的左方,以便于小指按音。背孔设在与正面第一孔对应处上方,是控制高音的发音孔。
达普:达普亦称手鼓,也译为“达卜”,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并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鼓框桑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单面蒙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小铁环。改革的达卜则蒙蟒皮。有大、中、小三种形制,直径20至52厘米。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
纳格拉鼓:纳格拉鼓即“铁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纳格拉鼓形状看起来像一个花盆,其形如桶,鼓腔用生铁铸成,近年有用铸铜或厚铜板制作的。上口宽大,两侧设环。鼓面蒙羊皮、牛皮、驴皮或骆驼羔皮,鼓皮四周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拴系于身中腰。通常两个组成一对,鼓面直径大者27.5厘米,小者20.5厘米,鼓高20至30厘米。两鼓音高为四度或五度关系。六个纳格拉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组,每组两个,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4—5度,用木捧敲击。
主要价值
加依村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有效带动农户实现创业就业增收,全村现有26户群众自主发展产业,吸纳群众就业319人,月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5万元以上。
濒危状况
一是一些颇有造诣的手工技艺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艺艺人队伍难以吸纳年轻人来传承乐器制作,濒危状况难以避免。二是随着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要求的提高,对手工技艺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因此,手工技艺的发展难以和现代文化同步,并有逐步萎缩的危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借助民族乐器制作艺术,把加依村打造成南疆重要的旅游景点,新和县争取各方资金,陆续投入2500余万元,实施加依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打造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摄影影视于一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农村相融合的“天籁加依”AAA景区。通过采取线上线下“旅游加依”、“加依印象”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