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阿瓦提县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叶尔羌河下游,东北与阿克苏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马干大沙漠。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在这里交汇,地理位置东经79°45'—81°05',北纬39°31'—40°50'。总人口约21.96万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5个民族组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胡杨林,是刀郎人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紧临塔克拉马干沙漠,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相对湿度低,夏季干热,冬季干冷,风大沙多,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流布区域
刀郎麦西热甫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维吾尔族民间,即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喀什的麦盖提县、巴楚县。
历史渊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刀郎人的先民于9世纪20年代便定居于这区域。这个地区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丝绸古道上,自古盛行歌舞,受到中原文化、印度、伊朗等文化的影响,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乐舞古风依然盛行,并且融入了蒙古草原文化。刀郎先民一方面保持着突厥语族群固有的音乐歌舞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从周缘地区土著印欧语居民的音乐歌舞文化中汲取营养,在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集二者之长、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刀郎音乐歌舞。她在古代西域乐舞的基础上,融会了刀郎人的生活动态和坚毅性格,反映出刀郎人战天斗地的风貌。刀郎舞保存了古西域乐舞从散板开始、经过中板、快板、到达高潮的结构形式,并把来自生活的创造融会于其中,如融语言文学、音乐歌舞、逗乐杂耍、民间体育等多种形式。她在不断演化流传的过程中,对刀郎木卡姆艺术和新疆各绿洲流行的多种木卡姆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刀郎麦西热甫艺术随之成熟起来。
刀郎麦西热甫是刀郎人表演的一种结构完整的自娱性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被人们称作“刀郎地区”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这些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往来较少, 影响也不大,特别是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也较新疆其它地区为高。按照伊斯兰教的习惯,女人出门都蒙面纱,男女之间交往一股要注意避嫌,而刀郎地区的妇女,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需要,她们不得不与男人们一直参加生产劳作,并与男人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因此,这里的妇女性格开朗豪爽,不蒙面纱。这个地区的“麦西热甫”举办得最为频繁。
基本内容
1、项目主要内容:刀郎麦西热甫的内容与刀郎木卡姆的演唱内容结合非常密切,如每一部《刀郎木卡姆》都由五部分组成:一、[木卡姆]散板序唱,唱词一股多诉说人生痛苦,这部分是纯音乐部分,舞蹈者不进入。二、[且克特曼],3/4节拍,随着清晰的鼓点和浑厚粗犷的歌声,舞者两人一组(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或两女)陆续进场,先面对面同时向右走斜线,再向左走斜线,做“两走一跺"的动作回原位。“两走一跺"即每拍向前走一步,第三拍吸腿跺步。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沉稳古朴,舞蹈动作刚健有力,上身稍带悠晃。三、[赛乃姆],4/4节拍,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平稳潇洒,旋律优美起伏,有益于歌词及舞者的表现。舞者先是双双左右转体,做“三走一抬顺风旗”随后突然擦肩对背快速转身,紧接退走。四、[赛勒凯],2/4节拍,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欢快跳跃,舞者的情绪渐趋热烈,队形也由两人一组变为大圆圈的集体场面,场上舞者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在大圆圈基础上向前运行。五、[色利尔玛],2/4或5/8节拍,以2/4、5/8为基本节奏型。舞者保持大圈队形,一手握拳,高举过头,小膊稍弯,各自不停地踏步旋转。这一部分音乐的速度愈来愈快,舞蹈更趋激烈,情绪和气氛被推向高潮,旋转也变为比赛和竞技,场上最终仅剩一至两名被众人誉为“乌斯达"(意为“能人”)的佼佼者,将舞蹈推向最高潮。
2、具体表现形态:阿瓦提县刀郎麦西热甫是阿瓦提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各地流传的麦西热甫和刀郎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色。举办“刀郎麦西热甫”时,大家席地围坐成圈,乐手们坐在一隅。悠扬、婉转的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和卡龙琴奏起了[刀郎木卡姆]的序奏,一位大家公认的优秀歌手在高亢的音区唱起舒展、辽阔的[木卡姆]散板序唱。接着,大小手鼓一直敲响,在歌乐手伴奏(唱)下,在座的人们双双起身互相施躬身礼进入圈内跳起刀郎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有四组固定的动作,即“且克特曼"、“赛乃姆”、“赛勒凯”、“色利尔玛”。参加者只要一上场,中途一般不退场,直到一部[刀郎木卡姆]乐曲结束,也就是到了竞技性旋转时,体力不支者才会陆续下场。歌者不舞、舞者不歌,舞者多时,乐队只承担伴奏任务,舞者少时,部分乐队人员就会白行停止唱(奏),入圈成为舞蹈行列的一员。舞止曲终。
刀郎麦西热甫的动作沉稳大方、粗犷矫健,从舞蹈的形态、气质来看,它都保持着不少古老生活的深刻印痕,反映了刀郎人刚毅、豪放的性格特征。刀郎人常年生活在起伏的山地,泥泞沼泽或松软的沙海中,由此便形成了刀郎麦西热甫“脚步沉稳有力”、“膝部弯曲起伏颤动”、“跺撤走”、“踏步旋转”等动律特点。
传承谱系
1、第二代:司拉木木萨 第二代:艾麦提夏迪 第一代:萨吾提马木提
2、第一代:阿买提 (已故)第二代:买提尼亚孜艾买提 第三代:艾孜买提江买提尼亚孜 县审计局 卡乌力江买提尼亚孜 县歌舞团
3、第一代:买买提热瓦普 (已故)拜什力克镇东布依村5组 第二代:奶买提买买提 第三代:热买提乃买提 古丽努尔乃买体
4、第一代:木普都拉卡热 (已故) 英艾热克乡21村 第二代:吐尼亚孜木普都拉 英艾热克乡21村 第三代:阿不都尕依提木普都拉 英艾热克乡21村
5、第一代:依不拉依卡瓦尼 (已故)乌鲁桥镇拜什力克村6组 第二代:依米尔依不拉依 第三代:买买提江依米尔
6、第一代:夏依达洪 (已故) 拜什力克镇拜什力克村2组 第二代:买买提夏衣地 第三代:吐鲁洪江买买提
7、第一代:阿不都热合曼 (已故)塔木托格拉克乡18村 第二代:买买提阿不都热合曼 塔木托格拉克乡18村 赛买体 阿不都热合曼
8、第一代:马木提江 (已故) 阿瓦提镇 第二代:达吾提马木提 第三代:阿依古丽达吾提 县文工团 阿孜古丽达吾提 县文化馆
9、第一代:乃买体 (已故)乌鲁桥镇克亚库都克村 第二代:马木提乃买提 镇公社门卫 第三代:阿曼古丽马木提 待业
10、第一代:阿不都热合曼 (已故)乌鲁桥哈拉塔 第二代:吐鲁洪阿不都热合曼 多浪乡 第三代:马依尔
11、第一代:如先木杂依提 (已故) 乌鲁桥镇 第二代:拜克日如先木 第三代:努日汗拜克日
12、第一代:木沙艾沙 乌鲁桥镇多浪村(已故) 第二代:阿不都卡德尔木沙 县文化馆干部 第三代:艾合买提阿不都拉 县文化馆工人
注:以上多为家族式传承谱系
基本特征
1、综合性:刀郎人是一个多源的融合体。刀郎麦西热甫舞蹈必然也是在许多古老民族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融汇并结合刀郎人自身的生活特点,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刀郎特征的民间舞蹈,集歌、舞、乐于一体,其文化基因复杂多样。从表演形式及舞蹈动作组成上来分析,可以看出许多“刀郎地区”最为初始的文化——西域古代舞蹈的痕迹。如:古代西域曾经有过祆教流传,而祆教以拜火为其特殊信仰。袄教的祭祀活动必要礼拜圣火,祭神驱魔,信徒们围着圣火酣歌醉舞。而直到现在,刀郎地区在夜间举行麦西热甫时,还保留着点篝火围火起舞的风习。又如:第二组[赛乃姆]和第三组[赛勒凯]部分的动作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赛乃姆》同属一个范畴。而维吾尔族民问舞蹈《赛乃姆》又是融合许多古代西域舞蹈精华而形成的。再如最后的一组动作[色利尔玛]部分,是以快速旋转结束的,这又和西域盛传的《胡旋舞》如出一辙。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胡旋女》一诗中对《胡旋舞》有着这样的描述:“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砜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凡亲自置身于刀郎舞蹈海洋中的亲临其境者,都会体会到对于[色利尔玛]这部分舞蹈来说,“左旋右转不知疲”是多么生动的写照!
2、即兴性: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和麦西热甫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在熟练演奏或跳舞的过程中,都伴有大量的即兴创造。
3、民众性:刀郎木卡姆和麦西热甫是维吾尔刀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街小巷、茶馆饭铺、村镇集市,驴车上、驼队中、篝火边,都飘荡着木卡姆的旋律,更与民间礼仪息息相关,与维吾尔刀郎人生死相依。
4、认同性:①伊格提别西可以被认为是所在村落所有青年人的首领,他是在某一庆贺活动或聚会中由中青年推举产生的。要求被选为伊格提别西的人,必须是在当地有威信、讲话有说服力、不怕得罪人、为人公正,能够正确引导青年人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不论是老幼都必须要拥护伊格提别西。既使是老年人或长老都十分重视这一点。②在刀郎麦西热甫歌舞中,将人们给舞者当场的“赏钱”在舞者头上扬一圈的习惯。如果舞蹈者跳得非常好,参加麦西热甫的观众便会以为舞蹈者“赏钱"来表示祝贺。“赏钱"祝贺的人多为舞蹈者的亲朋好友或恋人等:如果跳舞的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那么为他“赏钱”的人就会更多,人们纷纷掏腰包,将钱交给“米热瓦孜”,“米热瓦孜”将接过的钱在舞蹈者头上扬过后,便扔到乐师们的前面,麦西热甫结束以后,作为报酬再分发给各位琴师。所以,在举办麦西热甫时,便要选举一位能说会道、诙谐幽默、风趣逗人、能引起人们欢笑、感染力强的人来担任“米热瓦孜"这个角色。③在刀郎麦西热甫中,始终是由非常适应刀郎歌舞艺术的刀郎热瓦甫、刀郎柯勒艾杰克、刀郎卡龙琴、刀郎纳格曼达甫手鼓来伴奏的,另外还有石片。如果某一部落或村庄的乐师们不齐全,即使是有些乐师没有到位,也不会对麦西热甫产生太大的影响。只要有达甫手鼓就可以跳麦西热甫舞。④可以说,在刀郎地区没有不会跳舞的人。几乎男女老少都会跳舞,小孩从6——7岁时就开始学跳刀郎舞。这与父母提倡与教育孩子们跳刀郎舞是分不开的。所以在麦西热甫歌舞中,鼓声一响,舞蹈者就会自觉地上场跳舞。根据场合的大小与不同,几个或几十个人可以同时上场。在麦西热甫歌舞中,舞蹈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不存在通过邀请或鼓掌来请别人上场跳舞的情况。妇女和男人同样都有享受麦西热甫的乐趣和欢乐的权利,妇女们跳舞不受社会或丈夫的限制,反而会得到大家的尊敬。所以最出色的舞蹈家都是由伊格提别西专门邀请而来的。一方面,麦西热甫给人与享乐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人们学到知识的作用。⑤在麦西热甫中,滑稽者往往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麦西热甫歌舞中一般都要跳模拟舞。他们要扮演“照相师”、“烤包子匠”、“榨油匠”等角色,非常幽默而又诙谐地表演处罚受罚人的过程,让受罚人“忏悔万分",给观众予极大的欢乐和审美的情趣,并为不再出现不良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他们还在“老人舞”、“老汉与夏皮迪罕”等滑稽喜剧中扮演男女角色。
只有上述的五个条件都具备了,麦西热甫才能成为完整的麦西热甫。
主要价值
刀郎麦西热甫有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变化,她也在不断扩大、增加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如今,除了主要的娱乐功能外,刀郎麦西热甫还起着增强社会联系、加强团结、情感交流、发展友谊、锻炼身体、庆祝丰收、鼓舞斗志、学习道德规范、深刻理解民族传统和风习、增强民族凝聚力,灌输集体主义精神等重大的社会作用。
刀郎麦西热甫与民间乐舞、伊斯兰教及自然崇拜仪式的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维吾尔刀郎人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是研究古、现代维吾尔族刀郎麦西热甫舞蹈的重要依据,在舞蹈专业研究领域,她又是现存最完整的可供研究的活态标本。在研究新疆历史方面,她也是很具权威性的依据。刀郎麦西热甫也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刀郎麦西热甫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成为当地人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在岁时礼仪和节庆聚会上,维吾尔木卡姆“话语”的“唤醒”作用,对于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维护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也是解读维吾尔人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时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五十年代以来,专业文艺工作者以刀郎麦西热甫为素材,在对原民间流传的舞蹈动作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编排成了舞蹈训练组合用于教学并创作了一批搬上舞台的“刀郎舞蹈”,如:《刀郎麦西热甫》、《刀郎河畔》、《刀郎人》、《刀郎之火》、《刀郎木卡姆健身操》等。这些经过加工整理的刀郎舞蹈,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进了更多的腾跳、旋转等技巧动作,舞姿变化也更趋丰富。
濒危状况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风靡各维吾尔地区,使包括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
目前,保护传承工作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如今能完整示范刀郎麦西热甫舞蹈各部分动作的维吾尔人已不多见,为数不多的几位老艺人年事已高。另一方面,年青的一代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平时的麦西热甫活动的舞蹈表演只局限在这些老年人当中。面对这一萧条现象,一味地强调保护,传承工作又缺乏资金扶持,传统的麦西热甫活动愈演愈少,受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参与这项活动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刀郎麦西热甫的传承出现老龄化趋势的年龄断层,这是一种无法预料的文化悲哀。
最近几年,虽然县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也给予了竭力的资金的扶持,但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自发性的刀郎麦西热甫活动日渐减少,参与活动的人数也在日益下降;
2、刀郎麦西热甫活动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往往仅局限在几个较大的乡镇或县城周围的社区;
3、人们跳麦西热甫的主动性大大下降,经常是被动地来参加麦西热甫,或者是有意图地来参加;
4、参加刀郎麦西热甫活动由以往的自发主动性行为逐渐变成向有偿服务方面发展,甚至有部分商业意识渗入;
5、由于缺乏资金,每次刀郎麦西热甫活动的宣传和营造广泛参与的氛围不够,常常表现得很勉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法律措施
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为保护从业人员技术、技艺而采取的法律保护和其他措施
2000之后,阿瓦提县政府开始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并给以扶持,如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或纳入社会保障等。
(3)其他措施
1998起对从事刀郎麦西热甫的老艺人进行了两次普查补充,并录制成像。
文化馆于1998年起开设“刀郎木卡姆传习班”和学跳刀郎麦西热甫舞。
2002由政府牵头,根据刀郎麦西热甫舞蹈动作创编、录制、发行了《刀郎木卡姆健身操》和《刀郎木卡姆健美操》,并把《刀郎木卡姆健身操》在全县范围内普及。
2003年举办了8-16岁青少年刀郎麦西热甫传承班。
2006年我县成立了“刀郎木卡姆传承中心”、“刀郎民间艺术团”。
2005年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召开“首届刀郎文化研讨会”。
同年成功注册“刀郎木卡姆”商标。
2006年9月,正式成立“新疆刀郎木卡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