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

基本信息

行政区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拜城县

经纬度坐标:81.88532306 ,41.808604

非遗类型: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地区级

非遗传承人:吉力力·热西提

公布批次:第二批

项目编号:Ⅷ-49

申遗单位:拜城县文化馆(克孜尔歌舞团、电影放映中心)

申遗负责人:吐逊·木沙

申遗联系方式:19390581051

详细信息

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

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问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 37、-83°03`,北纬41°24、一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

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

拜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拜城盆地中部,东邻康其乡,西、南与米吉克乡相连,北与布隆乡接壤,

辖区面积120.15平方千米。城区东西长1.9千米,南北宽1.35千米,面积2.84平方千米,海拨1254.9米。城区有4个居民委员会,农村有5个村民委员会,1个副业队,1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628户,6828人。

拜城镇蔬菜村位于拜城镇的东南方向,总占地面积为29亩,总户数为893户,蔬菜村常住人口主要为维、汉、回、蒙古族等4个民族,蔬菜村有5个生产小组,由于地少,50%的村民没有地可种,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

蔬菜村是我县列至的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传承地。

流布区域

拜城县镇及其它乡镇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维吾尔族的历史既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地方,又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由于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他们的生息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地所见到“糖尕孜”有维吾尔族制作的,也有回族人制作,他们所制作的技艺大同小异,最早的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是在回族人传承的基础上,因为维吾尔族与回族的饮食文化大体相同。

通过走访了解,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的历史渊源至少在一百年以上。

基本内容

前期准备:

1、准备材料,在夏季买乔麦,将其发芽,然后活干,装入袋中,以备加工糖尕孜时,需要多少,就去打磨多少,打磨程度为粉沫状。

2、准备8吨-10吨碎米。

3、制作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2月份,共4个月。

制作过程:

1.将碎米放入大盆中洗净,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锅或蒸笼中蒸煮,需2个小时。

2、将蒸煮好的米倒入大缸或大坛中,取少许打磨好的乔麦芽粉散在上面,倒入烧开的水,但要将水温降至到50-60度时,才能倒入,找一块干净的布或盖子将大缸或大坛封住三个小时。

3.待三个小时后,将事先设制在大缸或大坛下部的放水开关打关,将发酵好的水放出,一直放到水流完为止,同时,再将烧好的开水倒入装米的缸中或坛中,不停的放水,将发酵好的水放到没有糖份为止。

4、将放出来的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锅中,前面需用大火熬制,后面用小火熬制,一般需8个小时,有时候如果加入的水太多,需要熬制的时问更长。

5、在熬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糖稀即将成形时,一般只能用温火,而且要不停地将糖稀搅拌,防止糖稀贴附在锅壁上,同时,还要时不时地用手去测试糖稀的黏度,待黏度符合加工要求时,就可以将其糖稀倒入盆中或桶中备用。

6、如果糖尕孜销售情况不好时,可以将加工好的糖稀,留至到销路好时,拿出来加热,用于制作糖尕孜。

7、将熬制好的糖稀凉制半个小时,然后倒在案板上,为了防止粘到案板上,上面散上一层面粉,然后轻轻的揉,像揉馍头似的,均匀地把糖稀揉透。

8、将糖稀搓拉成条状,将两头接住,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棒子,由两个人不停地拉动,需要五十多次,主要是增加糖稀的韧性。

9、在冬天天气有点冷,将已拉好的糖稀稍微在锅上用蒸气蒸一年,然后再拉,一方面是加工出来的糖尕孜口惑好,另一方面是加强韧性。

10、待糖稀由前面的深褐色,逐渐变成乳白色,就可以制作成糖尕孜了,一般制作的糖尕孜的种类有三种,一种是长约10厘米的条状,表面带有芝麻;第二种为长约10厘米的带状,第三种为一种带菱形的小块状。

11、(第一种)将乳白色的糖稀拉成1-2米长的条,然后放在案板上,上面散上一层面粉,以防止糖稀粘在案子上,用切割器(一种大形的刀)轻轻在上面切压一个长约法10厘米的印子,待塘稀冷却后,可以从中间弄断,然后将炒熟的芝麻包裹在上面,如果糖尕孜冷却后,芝麻不易粘在上面,我们可以将准备好的糖尕孜在开水锅上用蒸气蒸一下,然后快速地包裹,这样一来,效美会更好。这就制作成了表皮带芝麻的糖尕孜,此类糖尕孜在吃的时候,口感酥脆,香甜可口,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12、(第二种)还可以将拉好的糖稀搓成像拖把把一样粗的条,然后用刀切割成像饺子大小的块,然后来回转动切割成一小块带有菱形,这就是其中的一种糖尕孜。

13、(第三种)还可以将拉好的糖稀用木棒擀成带状,用切割器在上面压一个印,成一片,一片,然后使之冷却成形,从中间弄断,便于出售。

14、每60公斤糖稀可以加工50公斤糖尕孜,每次制作时将消耗掉10公斤的糖稀。

15、在每次加工好糖稀后,锅里有一些糖稀无法用勺子弄干净,为了不浪费糖稀,就再加入水,和下一次发酵的水一起重燃熬制糖稀。

传承谱系

传承人:吉力力·热西提1968年出生,现年56岁。他从30岁开始学习此技艺,到后来自己掌握了这门竞技技术,从事此项竞技时间长达20多年。

经过走访传承人吉力力·热西提目前拜城县最善长制作“糖尕孜”的传承人。

吉力力·热西提所掌握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师是徒传承。

他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的主要传承人。

家庭住址:拜城县拜城镇蔬菜村

基本特征

维吾尔族糖尕孜可为大众化食品,不仅维吾尔群众视其为冬季上佳的可口美食,就是其他民族的群众也视其为上品;真正成为拜城镇乃至全县的传统食品种类。它色泽洁白如玉,口感甘甜,。它醇香浓郁,有一股清香诱人的气味,往往勾起人们的食欲。有的食客说它是零食,可以解馋,有的食客说它是良药,可充当药,每当人们长期咳嗽,久治不愈,只要在冬季多吃一些糖尕孜,就可治咳,消痰,祛热解毒的必用良药。

维吾尔族糖尕孜确实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因为受气温的限制,它的制作时间较短,只有在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2月期间才能吃上糖尕孜,所以每到冬季来临时,人们常常都会去买些糖尕孜回来,与家人分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糖尕孜是我县各族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

主要价值

在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工业背景下,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的确不足以成为人的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的确不足以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大课题。它仅仅是传统的、民司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饮食产品,属食品范畴,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印具食品性,又具药品性的双重特征已被人们所认识,糖尕孜是极为普遍的食品类项目,但它那独特的属性,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做大做强糖尕孜这块产业的前途还是有的,如果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改进一下流程,并加以品牌包装,科学配方调制,在拜城县境内,乃至周边地区打开市场,增加销量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濒危状况

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糖尕孜只有在拜城县一村有。

2、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维吾尔族糖尕孜的食用由以前的普遍性,到目前的一部分使用。

3、由于糖尕孜储存难。一般都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2月之间生产,在气温高时,没办法加工,所以制约生产户扩大和发展。

4、由于此项技艺在短时间内没有显著的效益,所以使得大家不愿学习此技艺,导致传承人后继无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

健全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维吾尔族糖尕孜制作确定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对传承人吉力力·热西提民间手工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我县申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