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拜城,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城”意为“富庶之地”。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就率队在此建城戍边。刘平国摩涯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城诵或刘平国将军功德碑。石刻位于县城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侧喀拉塔格山麓博孜克日克沟口石壁上。石刻建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刘锦棠部将提督徐万福发现,并制拓片方见诸于世。拜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但有中外闻名的克孜尔千佛洞、景观奇异的魔鬼城,形态逼真的雅丹地貌,“南疆第一泉”之称的铁热克温泉。
拜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偏西,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问盆地上,木扎提河的上游流域,地处东径80° 37、-83°03`,北纬41°24、一42°51`,东西长约197.5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9100平方公里。县城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62公里。
拜城县东与库车相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南与新和县相隔。与却勒塔格山,北依巍峨天山与伊犁地区的昭苏、特克斯及巴州的和静三县相连。拜城原为两个城,即“拜”和“塞里木”。西汉初,拜城为天山南麓三十六国之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唐代西面的一城称为阿悉言城,即“拜”一城称为俱毗罗城,即“塞里木”。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拜和塞里木两城,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两城设善后局。光绪八年(1882)7月,两城合并,建立拜城县。
光绪十五年(1884)新疆建省时,拜城为阿克苏道温宿所辖,后道改为8区,拜城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建立拜城县人民政权。2024年底,拜城县实设立5镇9乡。
黑英山乡位于拜城县城东北101千米处,东、西、北二面为群山、丘陵,南面为褶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源于天山的阿勒吞阔什河、博孜克尔格河、琼果勒河,以及大小支流汇集于乡东南部的阿克塔什盆地,泉流网布,排水通畅。
明布拉克村(维语一千个泉之意)位于黑英山乡政府驻地
西南直线距离4公里处,全村共有180户,500余人,全部为维吾尔族。耕地400余亩。该村水草丰美,碱滩较多,夏季可供千余只(头)牛羊放牧。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农牧业为主,在特定的三存环境中,维吾尔族人用辛勤的双手,用丰富的思维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明布拉克村是我县典型的维吾尔族苏木来克技艺的代表性传承地。
维吾尔族苏木来克在我县其它乡镇也有流传。
流布区域
据了解在我县维吾尔族苏木来克制住主要分布在黑英山乡、老虎台乡、种羊场等山区
历史渊源
新疆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的经济文化
带。饮食是伴随人类诞生而出现的衍生物,饮食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履行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常常蕴含着该民族的性格特征,而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而具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跃。后来,阿尔泰语族的游牧帝国与匈双的抗争连年不断,唐天宝三年在突厥的北方过着游牧生活的铁勒部族的一支回纥(即维吾尔族)取代东突厥,在蒙古北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起了游牧国家。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维吾尔族的祖先经河西走廊迁徙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此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从原来的以肉、乳为主转交为以谷物为主、以肉为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群众逐渐深入地认识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殊性,创造了自身特色的饮食。
基本内容
根据走访与座谈,了解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一直有制作苏木来克的习惯,每到天气转暖时,人们就会和左邻右舍结成对子,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加工制作成苏木来克,在制作过程中,技术技巧最为重要,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苏木来克制作技术复杂多样,如选料、打浆、熬制等,还因原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技法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年工夫可以学到的。那些有高深造诣和精湛技巧,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不仅得心应手地运用技术,还会熟能生巧,有创造性地发挥。
制作过程:
1、选择比较饱满的小麦或乔麦,洗净,装入盆中或盘中,用湿布盖住,放在温度比较热的地方,2-3天撒一次水,待麦芽长出来后,在天气好时将盆子或盘子端出来放在太阳下,让其吸收阳光,天气不好时,放在房屋里。由于吸收了阳光的小麦,会长的很快,而且叶子很绿。
2、兰小麦苗长到十几厘米时,就可以作为加工苏木来克的材料,在加工之前要把上面的多余叶子剪去,主要用茎部以下部分,如果不剪掉多余的小麦叶子,在制作过程中不易捣碎,而且失去了原有的口感。
3、把准备好的麦苗用刀子切成小块,放入盆中,用凉水反复冲洗,使其冲洗干净根须上的杂质,然后将切好的小块麦苗放在木板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木锤或石头使劲敲砸,使其砸碎,用清水冲洗里面的浆液,清洗完后,再将其放在木板上使劲敲砸,再清洗,反复砸,冲洗,直到砸不出汁液,逐一将小块麦苗用同一种方法砸碎,将清洗出的汁液放在大盆中沉淀。
4、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用准备好的筛子把多余的杂质过滤。
5、准备好一口大锅,一定要用木头当燃料,将锅加热,倒入适量的清油,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锅中放入事先选好的小石头,个数一般为奇数,为3,5,7不等,待油和石头加热后,将准备好的汁液倒入锅是加热,待汁液滚开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搅拌,一般这种饭需慢火熬制,用慢火加热15-18小时后,变成糊状,才能食用。
传承谱系
传承人:热比亚木·依司马义1983年出生,现年41岁。从17岁开始学制作苏木来克,到后来自己掌握了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从事此项传统手工技艺时间长达19年。
经过走访传承人热比亚木·依司马义,他是目前黑英山乡最善长制作苏木来克的传承人。
热比亚木·依司马义所掌握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是从母亲吐拉汗·库尔班那里学来的,母亲又是跟母亲阿依木汗·阿于甫学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在这个家庭中,制作苏木来克历史可追溯有一百多年。
热比亚木·依司马义是我县列举的维吾尔族苏木来克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
家庭住址:拜城县黑英山乡克尧勒村(11村)
基本特征
居住在新疆的民族很少吃蔬菜,因而菜肴也较少,特别在山区或牧区,到了冬季,由于蔬菜稀少,长期食用肉类,使很多人得上了各类疾病,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为了调节身体所需的成份,在天气变暖的时候,在家里取一些小麦或乔麦进行发芽,加工成苏木来克,据当地人讲,每天适量食用制作好的苏木来克,可以起到泄火、排毒、利尿等功效,特别适应地高血脂人群。
苏木来克制作技术复杂多样,如选料、打浆、熬制等,还因原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制作苏木来克的技巧技法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年工夫可以学到的。那些有高深造诣和精湛技巧,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不仅得心应手地运用技术,还会熟能生巧,有创造性地发挥。
二、实用价值
每天适量食用制作好的苏木来克,可以起到泄火、排毒、利尿等功效,特别适应地高血脂人群。
三、经济价值
目前市场上一碗苏木来克大都在二十元以上。
濒危状况
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族苏木来克制作技艺只有黑英山乡有。
2、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使得维吾尔族苏穆来克制作技艺难以传承。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成立以拜城县委、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维吾尔族苏穆来克制作技艺传承人相关资料及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
2、已于 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过程中,维吾尔族苏木来克制作技艺确定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对传承人热比亚木·依司马义民间手工技艺给予充分肯定,确立其为拜城县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