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阿克苏市,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阿克苏市位于东经79°43′26″~82°00′38″,北纬39°28′57″~41°30′10″,地处南疆中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是阿克苏地区七县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3584万平方公里(不含兵团),已建城区总面积153.59平方公里,耕地169.1万亩,由维、汉、回、哈等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市辖3乡3镇、5个街道和6个片区管委会,共有112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等荣誉称号。阿克苏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
流布区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传于阿克苏市城区(地区文化馆主演项目),当前,随着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品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习俗的逐步转变,以及独生子女占据家庭的重要地位,学校安全教育理念的要求等,该非遗项目成为高危项目,不易在社会传播开展。当前,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团有该项目集体传承。
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的空中转轮秋千,也被称为“恰克皮来克”或“沙哈尔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南疆维吾尔族人民曾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基本内容
恰克皮来克(空中转轮秋千)一般安排在空气清新的、风景秀丽的地方或者空旷的地方举行。恰克皮来克由主轴、木轮、轮杆以绳索连结而成。人越飞越高犹如旋空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旋飞,横推杆下的推杆人撒手后,还可以借荡绳的惯力旋飞良久,并逐渐变缓停下。推杆下的观众如果愿意做旋飞的人,可以交替旋飞,更替进行。推杆者也可轮换旋飞。
传承谱系
因表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是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歌舞团保留节目。
基本特征
2010年10月,该项目被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表演人数:一般需要8位维吾尔族年轻人参与表演,其中4位小伙子负责推动轮杆,2位姑娘站在绳子上进行表演。
2.表演服装:表演者通常会穿上刀郎服装,以展现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3.表演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4位小伙子分两组开始推下面的横梁,使两个站在绳子上的姑娘迅速旋转起来。她们在空中伴随着音乐,做出各种优雅、惊险的动作,如空中自由飞翔的燕子、空中腾云驾雾的仙女、芭蕾舞者、杂技演员做着倒立、后仰等高难度动作。
4.表演难度:表演者仅靠一根绳子凭借惯性凌空表演,需要具备较高的平衡能力和技巧。
主要价值
空中转轮秋千不仅是一种体育项目,也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空中转轮秋千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和表演,以确保安全。
濒危状况
空中转轮秋千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的转变,除地区塔里木歌舞团专业舞台表演外,社会上很少能见到此项活动。属于濒危项目。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来,阿克苏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体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融入市场产业布局等体系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