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乌什,古老而文明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塞外江南”、“半城山色半城泉”之美称,古称温宿国地,早在西汉就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边陲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扼口要塞之地。乌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烽火台、唐王寨、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众多,燕子山、九眼泉等自然风景区闻名全疆,也是西部“沙棘之乡”的一颗明珠。
乌什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地处东经78°23′41″—80°01′09″,北纬40°43′08″—41°51′12″,东西长约139.5千米,南北宽约124.5千米,总面积884.99平方千米.县城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111千米,距阿克苏市公路里程111千米。县境东邻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南有卡拉铁克山与柯坪县隔山相望,西与阿合奇县毗邻,北有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乌什镇因位于县城而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筑永宁城。乾隆五十一年,永宁城因地震数处毁坏。光绪三十一年重建乌什城,在乌什城东门洞上边砌有木匾一块,内刻“熙和”两个大字,左下边刻有清朝光绪六年(1880).城西依燕子山,开东南二门,离城墙十余步有壕沟,四季泉水交流,深约,宽约余许,南无商贾,仅有县府、粮仓、中心小学,四周城墙用途筑成,城高二丈余尺,宽约一丈五尺,并筑有钟楼一座,有东南两个内土外砖的城门,城垣土质坚固,气势宏伟。其中耕地面积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击石的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乌什镇团结社区。击石是民间麦西来甫、婚礼及其他娱乐活动中集体演奏乐中的一种传统演奏的乐器。
流布区域
《维吾尔族传统击石乐演奏》流传于乌什县各维吾尔族聚居区,乌什镇团结社区,是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击石”的发源地。
历史渊源
“击石”是民间麦西来甫、婚礼及其他娱乐活动中集中奏乐的一种传统演奏的乐器,具有广泛的历史,它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固这种用于演奏的石块,多源于戈壁滩或河滩上约18-20公分的较薄的扁平卵石,一套4块石头,要经过用牛奶水煮,晾干后涂抹马油或放在婚礼上大锅抓饭下面闷蒸,然后在日光下晾晒。因此从事该技术的人越来越少。
基本内容
“击石”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双手各持两片天然石头。维吾尔族打击乐器“击石”在民间麦西来甫、婚礼及其他娱乐活动中集中奏乐的一种传统演奏的乐器,击石多是起打击乐伴奏的作用,随着音乐的情绪、节拍变化而变化打法,其节奏复杂多变,富有特色。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艾买提·海力帕木。男,维吾尔族,大约生于1882年
第二代传承人:西尔·艾力。男,维吾尔族,大约生于1912年
第三代传承人:玉山·阿布拉.男,维吾尔族,1941年出生,从18岁开始跟随师父学习“击石”演奏及制作,1961年开始从事该手艺至今。
徒弟有吐尔逊江·斯迪克、米尔扎提·玉山
基本特征
“击石”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双手各持两片天然石头。维吾尔族打击乐器“击石”在民间麦西来甫、婚礼及其他娱乐活动中集中奏乐的一种传统演奏的乐器,击石多是起打击乐伴奏的作用,随着音乐的情绪、节拍变化而变化打法,其节奏复杂多变,富有特色。
主要价值
击石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在民间麦西来甫、婚礼及其他娱乐活动中集中奏乐的一种传统演奏的乐器, 双手各持两片天然石头。随着手指的弯直和手腕的抖动,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击石多是起打击乐伴奏的作用,随着音乐的情绪、节拍变化而变化打法,其节奏复杂多变,富有特色。
这种用于演奏的石块,由于制作复杂,多源于戈壁滩或河滩上约18-20公分的较薄的扁平卵石,一套4块石头,要经过用牛奶水煮,晾干后涂抹马油或放在婚礼上大锅抓饭下面闷蒸,然后在日光下晾晒。因此从事该技术的人越来越少,至今已没有多少人会使用这种古老的打击乐器。
濒危状况
现已处在濒危状态,应马上投入保护力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的改变,加速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逐步濒危,同时日益扩大的经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几千上的文化传承方式有所改变,目前维吾尔族“击石”打击乐由于做工复杂,使用复杂,已经很少有人学习这种古老的演奏器材。
2、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使得维吾尔族传统打击乐“击石”演奏及制作技艺难以传承。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宣传保护工作,按照国家、自治区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地位。
2、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对维吾尔族传统击石乐演奏技艺进行公示,并逐级推荐、申报,争取纳入地区级保护项目
3、积极向地区申报为地区级保护名录,为以后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做有力的后盾和保障。
4、进一步全面、系统的普查,收集、整理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收集有关图片、文字档案、搞好数据库的工作。
5、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采取保护措施,初步对传承人取消义务工,并把其纳入到低保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