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新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库车县隔渭干河相望,西以玉尔滚山为界与阿克苏、温宿县相交,北依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与拜城县毗邻,南与沙雅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80°55′~82°43′、北纬40°45′~41°45′。全县总面积8223平方公里,人口为16万;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俄罗斯族、满族等民族。民国11年(1922)原库车县西乡析出12个回庄,建立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930)改托克苏县佐为托克苏县,民国30年(1941)托克苏县更名为新和县。新和县属于大陆性温暖带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是全疆粮棉生产基地之一。盛产棉花、小麦、玉米、瓜果等。新和县地处交通要道。远在汉唐时期,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必经驿道。
流布区域
新和县新和镇、塔什艾日克乡、尤鲁都斯巴格镇、塔木托格拉克乡、排先巴扎乡、玉奇喀特乡及周边村庄。
历史渊源
《新和赛乃姆》具有久远的历史。它是古代龟兹乐的遗风。隋、唐时期的龟兹乐是古代隋唐大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新和音乐是古代龟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和县是古代龟兹国(包括库车县、新和县、沙雅县等地)区域内的一个古镇,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主要通道的西域36国之一。它起着连接内地与西方、促进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当代龟兹国区域内的新和县就是在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点之一。因此当代新和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
基本内容
《新和赛乃姆》的内容特别丰富,歌词中有歌颂时代、歌颂故乡、歌颂共产党、歌颂劳动者的内容;歌词中爱情内容较多。这些不同内容的歌词反应出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和赛乃姆》经历了许许多多暴风骤雨般的年代流传至今。《新和赛乃姆》富有明显的维吾尔族民间歌舞艺术特色。在婚礼场所上、大小座客场所上、节日、庆典活动中、家庭聚会中、在田间、旅途中、小院中、小屋中都能听到《新和赛乃姆》的优美歌声。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
依斯拉木·迪牙尔摆克,男,生于1835年,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人,于1898逝世,享年63岁,终身从事奏乐,是鼓手、赛乃姆演唱者。
第二代传承人
依斯曼·迪牙尔摆克,男,生于1860年,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人,于1912逝世,享年52岁,是当地有名的鼓手,赛乃姆演唱者。
第三代传承人
塔依尔·那曼,男,生于1891年,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人,于1947年逝世,享年56岁,是依斯曼·迪牙尔摆克的徒弟,是有名的鼓手。
斯依提·塔依尔(塔依尔·那曼的儿子)男,生于1910年,新和县塔什文日克镇英阿瓦提村人于1984年逝世,演奏弹拨尔、都塔尔、手鼓等,当地有名的演唱者。
第四代传承人
托乎提·铁木尔,男,生于1948年,于2022年逝世,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括纳博孜村人,都塔尔、手鼓演奏者,赛乃姆演唱者。
第五代传承人
买买提·艾买提,男,1955年出生于新和县排先巴扎乡卡尔可其其村人,随斯依提·塔依尔学新和赛乃姆、手鼓。
艾则孜·热合曼,男,生于1958年,新和县渭干乡人,都塔尔、弹拨尔演奏者。
第六代传承人
吐尼散木·买买提,女,生于1973年,新和县玉奇喀特镇幸福新村,演奏都塔尔、手鼓等乐器,当地有名的演唱者。
玉苏普·乌斯曼,男,生于1985年,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阿恰墩村村民,随托乎提·铁木尔学新和赛乃姆歌曲,擅长萨塔尔弹奏。
阿不都克然木·努尔东,男,生于1989年,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阿恰墩村村民,随托乎提·铁木尔学新和赛乃姆歌曲及舞蹈,擅长手鼓弹奏。
基本特征
《新和赛乃姆》是维吾尔歌舞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和赛乃姆》和其它维吾尔赛乃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一般以2/4拍和4/4拍两种节奏为主。在整个赛乃姆乐、舞中这两种节奏互相循环进行,它的结构顺序是《稍快+中快》或《稍快+中快+快》的节奏循环结构而其他维吾尔赛乃姆是4/4拍的《中慢》或《中快》速度开始步步加快、最后2/4拍或5/8拍的《特快》速度结束的节奏结构,节拍中切换音符较多,特别是每段乐曲的第一乐句或每一个乐句前面空半拍或空3/4拍(后16分音符开头)的现象较多,这种音乐特点其它维吾尔赛乃姆中不可见到,旋律结构中一段曲式为主、两段曲式少见、三段曲式不可见,《DO调式》、《RE调式》、《 MI调式》、 《SOL调式》、《LA调式》、《SI调式》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调式都能见到,特别是第三级音和第七级音升小二度的《MI调式》很有特色,《新和赛乃姆》的旋律中往往出现不固定游移音(1/4音),这种游移音的作用使旋律更加优美。
主要价值
《新和赛乃姆》具有久远的历史。它和古代龟兹乐有密切的关系。隋、唐时期的龟兹乐是古代西域大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西域大曲从西域流传到中原地区,然后流传到东亚、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当时歌、舞、乐为一体的最佳表演形式在中原地区已丢失而在维吾尔人继承至今。古代龟兹国是当时西域36国之一(出自《汉书·西域传》),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主要关口之一,起着连接内地与西方、促进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当代龟兹国区域内的新和县就是在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点之一。新和县维吾尔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这种生活环境里创造了一种多元一体的、具有独具特色的绿洲文化,《新和赛乃姆》就是这种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它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濒危状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迅猛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文化风靡各维吾尔聚居区,席卷了每个角落,各类流行文化渗入各个维吾尔乡村、社区,青年一代对《新和赛乃姆》等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加之民间艺人日益减少,继承人的相继匮乏,这些以口传心授的艺术瑰宝,一旦散失将永不复得。《新和赛乃姆》艺术老艺人大多已进入高龄,有的已过世,后继无人。现在许多维吾尔青年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列冲击。由于社会的开放、时代的变革导致新和县维吾尔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也随之改变,其原生态传承机制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新和赛乃姆》传承人几乎断代、后继乏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新和赛乃姆》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已经遭遇严重濒危状况。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在新和县委和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2006年在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和县文体广电局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人员。
2、新和县文体广电局从2005年开始对《新和赛乃姆》进行多次田野调查、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变成档案,并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
3、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全面普查《新和赛乃姆》传承人的基本状况、县财政给全县70位传承人从2010年开始每人每月发放130元至210元传承补贴,为《新和赛乃姆》传承人传承技艺创造了优良条件。
4、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在调查搜集、整理出的宝贵资料基础上,已编辑出版了包括音频光碟、乐谱、歌词、图片为一体的《新和赛乃姆》一书。